首页/ 专题专栏 / 专题链接 / 正文

踔厉奋进改革创新 共享体育发展成果

——渭南市体育局先进事迹
来源:陕西党建网 发布时间:2022-09-19 11:05

近年来,渭南市体育局团结带领体育系统干部职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习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化、高品质体育的新需求,坚持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设施、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统筹推进,体育场馆设施全面改善,群众体育蓬勃开展,竞技体育勇创佳绩,体育产业亮点纷呈,连续两年入选人民网“最具体育活力城市排行榜”(榜单涵盖全国334个地级行政单位及4个直辖市)前50名,“以体兴城、改善民生”典型做法被中国体育报专题报道。市体育局先后荣获十二届、十三届全运会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十二届全运会全国体育系统先进集体、十三届全运会田径比赛特别贡献单位、全国“未来之星”阳光体育大会突出贡献奖、陕西省第一届全民健身运动会特别贡献奖等殊荣,连年被评为全市年度考核优秀单位、人大询问评议先进单位、人民满意“双十佳”单位、深化改革先进单位等。在十四届全运会和残特奥会筹办中,荣获十四运会“最佳赛区”和残特奥会“最佳赛区”,10家单位荣获“优秀集体”称号,29人荣获“优秀个人”称号。

渭南市体育局.jpg

加强政策制度建设,保障体育事业健康发展。近年来,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体育强市建设的意见》《渭南市加快体育事业发展建设体育强市三年(2021-2023年)行动方案》《渭南市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渭南市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关于推进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推广体教结合模式持续推进足球改革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为体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制度保障。

坚持体育惠民理念,构建全民健身新格局。加快职能转变,深化“放管服”改革创新,将全民健身活动、公益培训、健身指导等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目录,每年举办群众性赛事活动百余场次,周周有赛事,天天有活动,县县有特色。大力创建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6个县市区成功创建省级全民健身示范县。全市体育公园总数达到26个,累计建成健身步道、自行车道1422公里,三大球场地达到2860个,实现每万人6.3块,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03平方米。全市体育社会组织290家,社会体育指导员24000余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3.6%,国民体质合格率达到92.1%以上。实现了全市乡镇、社区(行政村)体育惠民工程和市县两级体育总会全覆盖。建成了省内一流的体育中心和全国一流的青少年体校,市县级体育场馆焕然一新,各类体育惠民工程遍及城乡,渭河全民健身长廊惠及沿岸群众,市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建成投用,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低收费开放实现常态化。在全国群众体育先进表彰大会上,渭南作为全国受邀的两个地方代表之一(日照市、渭南市),作了题为《以体兴城、全民共享,汇聚奋进向上渭南新力量》经验交流。

深化体教结合工作,夯实青少年体育基础。以“体教结合”为抓手,创新体制机制,将体校纳入义务教育序列,建立了12年一贯制教育体系,实施体校教练员高水平人才引进计划,相关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成功创建全国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全省体教结合推进会在渭南召开。大力开展市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创建,县级少儿体校逐步恢复成立。成立了陕西信达篮球俱乐部和陕西天泽女子篮球俱乐部,填补了陕西职业篮球的空白。实施“渭南足球发展行动计划”,以足球为突破口,推动青少年体育全面发展。在十四届全运会上,渭南运动员奋力拼搏,收获6金、6银、6铜共18枚奖牌,4至8名9人次的好成绩,为陕西代表团增分进位作出了重大贡献。在陕西省十六运会上,以金牌第三、团体总分第四的优异成绩,进入全省第一方阵,渭南竞技体育实现了历史最好成绩。

加强产业融合和资源整合,推动体育产业发展。以“体育+”为抓手,推动体育、旅游、文化融合发展,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国家体育产业联系点、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全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先后落户。大荔县以体育产业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获评国家体育产业联系点典型案例,并成功入选首批101个全国县域足球典型,华山户外运动基地等4个项目入选全国优选体育产业项目名录。信达运动广场综合体、南塬城市近郊运动休闲综合体和西北足球草坪培育基地等项目全面建成。与国家体育总局体科所合作编制完成体育产业发展规划,陕西首个羽毛球拍专业制造企业建成投产,市体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挂牌成立,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支撑的体育产业发展态势初步显现。2021年,初步统计全市体育产业经营活动单位4970家,全市人均体育消费额1479.59元,位居全省第二,体育消费总规模达到693741.31万元,占全市GDP将近4%,为渭南经济总量突破2000亿元大关做出了贡献。

“精彩圆满”办好十四运,彰显渭南发展新成绩。在十四运会赛事承办期间,抢工期、抓节点,提前完成4个新建场馆和6个升级改造场馆建设任务;组织举办“我要上全运”系列群众活动数十场次;调配各级各部门6800余人次,实现了竞赛组织、安全保卫、医疗防疫、接待服务等“十个”到位,圆满完成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8个项目承办任务,除西安外承办项目最多,得到各方面高度赞誉。市执委会被组委会评为突出贡献先进单位,6个项目竞委会被评为优秀竞委会,在省上对十四运会、残特奥会筹办工作综合评比中,渭南荣获双第二。

积极承办重大赛事,打造幸福渭南新名片。进一步完善党委重视、政府主导、市县联动、部门协同、市场运作、全民参与的工作机制,近年来先后承办“丝绸之路.华山杯”国际足球赛、马拉松赛、自行车赛、全国青少年“未来之星”阳光体育大会、十三届全运会青少年田径赛、NBL全国男子篮球联赛、WCBA全国女子篮球联赛、中国足协甲级、乙级联赛及全国游泳、举重、射击、体操、竞走、跆拳道等国际国内重大赛事百余项、万余场次,参与人数更是超过1000万人次。因中甲联赛移师渭南,在全国首创开通“球迷专列”,推出“看中甲、赏渭南”平价旅游项目、加开球迷摆渡公交车等举措赢得广泛点赞,前三轮上座率场均24516人,成为中甲赛场上一道亮丽风景。

加强体育对外宣传,讲好渭南体育故事。开设渭南日报《多彩体育》、渭南广播电视台《我运动我快乐》和《体育之声》等专栏,开展“全民健身日”有奖征文、“老百姓眼中的体育赛事”专访、“最美体育人”评选,连年举办纪念毛泽东题词“发展体育运动 增强人民体质”周年庆活动,全民健身日活动以及油画展、剪纸邮票展等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全民体育氛围。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陕西日报、陕西电视台等媒体及腾讯、新浪、凤凰、华商网等新兴媒体的高度关注,全年刊发赛事报道千余条,宣传了渭南、展示了渭南,提高了渭南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体育成为城市又一张亮丽的新名片。

近年来,渭南体育事业发展得到了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中省有关领导先后来渭调研、指导工作。2021年,在十四届全运会筹办中,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苟仲文带领全体班子成员来渭指导,称赞“渭南赛事筹办一流,是大型活动赛事的福地,运动员在渭南比赛都能取得好成绩”。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对体育工作做出重要批示,极大的鼓舞了全市体育工作者奋发进取、干事创业的昂扬斗志。


责任编辑:孟云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