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 / 专题链接 / 正文

碑林区:用心用情践行“民呼我行” 凝心聚力打造“善治社区”

来源:碑林先锋 发布时间:2022-08-01 15:55

“党的执政基础在社区,社会治理的重心在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最末端,社区一直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今年以来,碑林区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行”作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的重要目标,树牢大抓基层建设的鲜明导向,深入实施“善治碑林”365强基行动,坚持不懈抓基层、打基础、固基本,让鲜红的党旗在基层治理和为民服务一线高高飘扬。”

实施“三年提升”  激活党建引领“神经末梢”

柏树林街道端履门社区虽然地处繁华的东大街,但是背街小巷基础条件差、治理难度大。今年3月,端履门社区党委在小区陆续成立4个党支部,把组织的触角延伸到服务群众的最末端,把党员的力量聚集在居民群众的家门口,使小区治理力量顿时壮大了起来。

 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能使力量倍增。碑林区聚焦“打基础”这个目标,深入实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三年提升行动,并将2022年确定为“基础提升年”,通过制定任务清单、强化“三级联动”,力求把基层治理工作做扎实、做精细。

“火车头”定航,发挥区委“领导力”。区委把打造“民有所呼、我有所行”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品牌作为“1号课题”和“书记项目”,在全区深入实施以“旗帜领航、红映碑林”为主题,以“筑魂、强基、示范、提质、争优、先锋”为主要内容的六大党建行动,为全区基层党建工作“把脉定向”。出台《全面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的实施方案》《构建“三联一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机制的实施方案》等文件,架起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四梁八柱”。

“强引擎”赋能,强化街道“统筹力”。深入实施街道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基层治理工作架构。纵向上,建立“六办三中心一个执法队”扁平化管理机构,将91项区级事权下放街道,着力构建权责对等、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基层管理体制机制;横向上,发挥街道党工委“龙头”作用,建立由街道党工委牵头,驻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参加的党建联席会,通过签订共建协议、人才结对培养、建立“双向清单”等,把各类组织、各种资源凝聚到基层、汇集到基层。

“新动能”加速,提升社区“组织力”。全面加强社区小区党组织建设,将全区98个社区全部升格为党委,把小微企业、社会组织、物业企业等各类党组织统一划归社区党委管理,进一步强化社区党组织的统筹协调功能。同时,进一步划小治理单元,组建成立小区党支部539个,选派党建指导员130名,全面实现小区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有效激活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

“以前每逢核酸筛查等重大任务,总感觉人手不太够,现在有了小区党支部,我一下子感觉秩序明显好了、速度也变快了,我想这就是组织的力量。”端履门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姚真玉说。

开展“六化”治理  筑牢基层治理“战斗堡垒”

红、橙、黄、绿、蓝,每一种颜色代表一个网格,每一个网格定向服务一种类型的居民群众,张家村街道太白社区党委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创新构建“五色网格治理体系”,使社区治理和为民服务更加精准、更有实效。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碑林区全面复盘总结疫情防控工作经验和存在问题,深入开展以“组织建设规范化、社区阵地亲民化、小区治理精细化、便民服务信息化、社会参与经常化、头雁队伍专业化”为主要内容的“六化”专项治理,全面做强社区、做实小区、做活治理。

建强服务“堡垒”。全面构建“1+8+N”党群服务体系,107个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党群服务阵地,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找到组织、享受便利服务。组织实施社区建设三年提升行动,每年投入1000余万元奖补资金,对社区服务阵地进行“亲民化”改造提升,打造“客厅式”服务空间,让居民群众找到“家”的感觉。

激活治理“细胞”。充分考虑不同小区的特点,将全区1436个居民小区分为5个类型,全面实施小区分类治理。对物业管理小区实施物业“分档晋级”,督促指导“低档”物业企业提升整改;对驻地单位小区逐一落实主体责任,签订共建共治协议;对公管物业小区逐步推行物业市场化改革;对混居型小区实行拆墙并院、片区化管理;对“三无小区”推进政府兜底服务,在实现保洁全覆盖的基础上,探索引进国有物业服务企业,逐步实现物业常态化管理。

凝聚五社“能量”。在街道试点开展社区治理“积分制+”管理工作,激发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在116个老旧小区推行“居民小组自管”模式,建立“一长三员”和居民公约,形成“邻里守望、文明互助”的居民自治模式。推行“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机构”的“五社联动”基层治理模式,近三年累计实施服务项目3584个,涌现出“居民家中不夜城”“社区一管两会”“绿色一键通”等优秀社区治理项目。

培育红色“头雁”。把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深入实施社区“红色头雁”五年提升工程,落实社区书记区委组织部备案管理制度,制定《社区履职事项清单》《社区代办事项清单》《社区协助事项清单》“三项清单”,组织开展社区书记“三赛三亮”大比拼活动,抓实抓细“选、用、管、育”各个环节,着力培育高素质专业化的“红色头雁”,涌现出赵建力、李欣、赵宇等一批“社区好书记”。

“我们这一届社区书记的特点就是年轻、有活力,我相信在区委的领导和关心下,只要我们沉下身子、一心为民,就一定能把社区治理和为民服务工作做好。”太白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赵宇说。

创建“五型”社区  提升民呼我行“工作质效”

“七一”前夕,一场别开生面的“红色主题”运动会在柏树林街道开通巷社区广场举办,由在职党员、退休党员、志愿者和居民群众组成的代表队,正在进行“朱德的扁担、血战湘江、舍己为人龙思泉、遵义会议、重走长征路”等五个项目的角逐,吸引了不少群众围观加油,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碑林区坚持把群众满意作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根本目标,深入创建“组织有力、服务高效、环境优美、平安稳定、文明和谐”的“五型”善治社区,擦亮社区建设幸福底色。

扛起民呼我行之“旗”。采取线上集、代表提、媒体寻、信访听、实地查、座谈征、窗口接、基层报、网格巡、入户访等10种方式,广泛收集群众和基层单位的呼声和诉求。在社区普遍设立“民呼我行会客厅”“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等功能室,面对面、零距离倾听群众诉求。常态化开展“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进万家门、访万家情、解万家难、暖万家心”“转作风、解难题、惠民生”等服务活动,建立“民情日记”工作制度,做到问题在一线发现、一线收集、一线解决。

撑起兜底保障之“伞”。聚焦养老服务,全面推广“嵌入式”以床养老服务项目,为3430名保障老人提供家政照料、康复护理和入户探访服务。精心打造“碑食惠”老年助餐品牌,设立服务点64个,日均助餐量2500人次;聚焦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建立“社区+社会组织+社工”分类分时探访制度,实现“兜底型救助”向“发展型救助”的升级转变,累计为271户困难家庭提供基本生活服务4300人次、1.6万余小时。聚焦低保低收入家庭儿童需求,开展“展翼行动”系列主题活动,实现对困境儿童多元化综合帮扶,为127名困难儿童开展陪伴式服务1061人次。

燃起为民办事之“火”。坚持10年推行领导干部“社区工作日”制度,建立以“区级领导联系街道、区级部门联系社区、机关干部联系小区、党员干部常进院落”为主要内容的“三联一进”工作机制,连续不间断开展100余次,协调解决天然气安装、水电改造、道路修缮等各类问题3600余件。深化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到社区“双报到”,发动党员(志愿者)2.3万余名,认领服务岗位1.6万余个,使在职党员下沉社区成为常态。同时,以举办社区运动会为纽带,积极动员驻地单位、党员(志愿者)报名参赛,切实增强对社区的融入感和归属感。

“我们结合‘双报到’工作,整合16名楼栋长、22名党员、37名志愿者和7名驻地单位责任人的力量,成立‘益路晨曦’‘微光’等4支志愿服务队,组织开展民呼我行之暖心同行、文化乐民、青春之歌、志愿风采系列活动,努力为群众提供暖心、精准的服务。”南院门街道保吉巷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刘洁说。

民有所呼,我有所行,是碑林区各级党组织永恒不变的宗旨,更是始终坚守的承诺。碑林区将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推动高效能治理,激发共建共治共享活力,提升城市基层党建整体效应,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责任编辑:孟云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