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市神山村村民在自家开起的农家乐门前。(资料图片) |
▲乌苏里江畔赫哲族渔民喜获丰收。 (资料图片) |
▲在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阿热勒乡,农民在采摘玫瑰花。(资料图片) |
▼脱贫后的兰考县农村新貌。(李宇翔 摄) |
今天是全国第6个“扶贫日”,也是第27个国际消除贫困日。随着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关键阶段,越来越多贫困地区传来脱贫摘帽的喜讯。看,那贫瘠的土地已变成沃野,旧貌换了新颜;听,那里的人们欢声笑语,日子越过越甜——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贵州省黔西南州布依族村寨楼纳的清晨,充满生机。沿着有机稻种植基地旁的观光道走过,举目望去,五六名身着布依族服饰的年轻妇女正在田间劳作,有说有笑。
楼纳村拥有三百多年历史,全村辖20个村民小组5289人,曾经是“路不通、水不通、电不通”的贫困村。如今,楼纳村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安居乐业的美丽乡村景致。
“想要让楼纳村发展起来,夯实基础是关键!”楼纳村党支部书记黄定品立下了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决心。依托国家扶贫开发发展战略,楼纳村迈出了发展的第一步,改善当地的水、电、路、寨、房、讯等基础设施。2011年以来,楼纳村硬化(油化)进村、入组、串户道路65公里,治理河道2.774公里,新建机站3座,架设和铺设通信光缆30公里,有线和无线信号基本覆盖全村。
“我们现在走上了小康路,生活越来越好了。”见证了楼纳村变化的老人陈坤正说。
基础设施的改善,让楼纳村的乡村旅游渐渐火了起来。楼纳村根据历史、文化、资源、环境等条件,通过精心设计,建成具有古朴乡愁味道的新农村。
村民黄廷艳在楼纳村开了第一家农家乐。她说:“周末和小长假就有兴义、贵阳的游客过来玩,现在我的农家乐生意越来越好,收入也变高了。”
2018年,前来楼纳村旅游的人数达6万人次,带动当地农户发展农家乐8家、乡村旅馆11家。今年7月,楼纳村被认定为AAA级景区。谈起楼纳村的未来,黄定品充满信心。
走出楼纳村,沿着脱贫攻坚的道路向东而行,高路入云端——那是革命摇篮井冈山深处的神山村。
“神山村从这条路进,慢点开,注意安全!”一名精神矍铄的老人站在村外指挥着交通。他是神山村的老村主任赖福山。自神山村发展旅游扶贫以来,进村游客日益增多,进村道路时常拥堵。赖福山动员了村里几位老党员,轮班轮岗,自发指挥进村交通。
神山村地处黄洋界脚下,山高坡陡、土地贫瘠,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2015年,全村54户231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1户50人,人均可支配收入仅3300元。
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近年来,神山村走出了一条令世人瞩目,也让老区群众倍感自豪的奋进之路。2018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8万元,其中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200元,实现整体脱贫致富。
全国人大代表、神山村村民左香云,用一句“糍粑越打越黏,日子越过越甜”来形容神山村的生活。返乡创业的他辛勤劳作,坚持不懈,走上了利用本地丰富的毛竹资源加工竹制品的创业之路。
现在,左香云与人合伙开办的竹艺品加工厂,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在他的带动下,户户有竹林的村民都有了增收的机会。
“接下来,井冈山将强化红色引领,加速绿色崛起,努力在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探索经验、作出示范,向‘红色最红、绿色最绿、脱贫最好’的目标感恩奋进。”吉安市委常委、井冈山管理局党工委书记、井冈山市委书记刘洪坚定地说。
“我遇上了好时代!”
“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
脱贫之路的北端,响起了悠长的乌苏里船小调。
赫哲族是一个饱经沧桑的古老民族,全国仅有5000多人。位于黑龙江省同江市的八岔赫哲族乡,是全国3个赫哲族乡之一,绝大多数居民世代以捕鱼为生。
2019年7月20日,曾在八岔赫哲族乡生活过的杭州知青张素华再次踏上了这片阔别已久的土地,受到了村民们的热烈欢迎。八岔赫哲族乡乌日贡广场上,赫哲族村民欢快地跳起了赫哲族“温吉尼(萨满路神舞)”,八岔村贫困户、八岔村民间艺术团成员周洪香也在歌曲联唱中“露了一手”。
“我遇上了好时代呀!村里组织了一个民间艺术团,帮扶干部鼓励我加入,现在我靠在乡里演出,一年就能挣不少钱呢!”年过花甲的周洪香骄傲地说道。
八岔村民间艺术团,是八岔赫哲族乡文化站站长孙中馗与八岔赫哲族伊玛堪传习所授课教师吴桂凤共同组建的。“在传承赫哲族传统文化的同时,又能帮助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增加收入,一举两得。”孙中馗说。
为了辅导没有表演基础的艺术团团员,孙中馗几乎投入了全部的个人时间,绞尽脑汁提升演员素质和表演水平。2016年7月30日,八岔乡举办“赫哲之夏·相约八岔”首届赫哲族文化节,八岔村民间艺术团首次登台,受到当地群众和游客的好评。此后,当地旅游公司开始邀请他们演出,演员们的收入不断增加。
扶贫先扶志和智,帮人先帮技与艺。在孙中馗的帮助下,周洪香加入了民间艺术团,又加入八岔村赫翔渔业合作社,为合作社经营的渔家乐提供表演,每年获得分红。今年,周洪香老两口的收入达到14000元。
周洪香只是八岔赫哲族乡村民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八岔村走出特色路,通过打造“八岔岛”等绿色有机品牌,经营特色旅游项目等方式增收创收300余万元。全村198户502人,贫困户14户21人全部脱贫。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掌握生存技能,才能真正实现脱贫。在巍峨的天山山脉北麓、浩瀚的准噶尔盆地东部,这条经验正在被不断印证。
一大早,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五○团十三连职工卡斯木·毛拉和妻儿已经烧好了锅炉,和好了面,准备打馕。虽然辛苦,可一家人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卡斯木·毛拉算了一笔账:一家人每天可卖出400个馕,按照每个馕2元计算,一天可收入800元,除去成本,每个月可以赚1万余元。
58岁的卡斯木·毛拉是五○团创业脱贫的典型。近年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积极探索扶贫模式,不断加大培训资金支持力度,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其中,仅针对五○团就拨付就业创业服务补贴15万元,培训费用达95万元,有针对性地举办培训班6期,培训职工群众420余人次。
2018年,北塔山牧场职工条留拜·索勒唐哈力被确定为困难群众,主要原因是他的大儿子患病,还有两个孩子在上学。
针对条留拜·索勒唐哈力家的实际情况,北塔山牧场及相关部门帮助他申请了大病救助,发放扶贫救助金,帮助他发展第三产业,并为两个孩子申请了助学金。面对帮助,条留拜·索勒唐哈力感激地说:“我一定会好好努力,争取早日脱贫!”
像条留拜·索勒唐哈力一样,还有很多人因疾病等问题致贫。为解决这一问题,师市卫生局在师市各级医院累计安排了110张扶贫床,开辟了绿色就医通道,减免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床位费和护理费,并为他们建立健康档案,为辖区的低保人员、精准扶贫对象逐人建立大病专项救治台账,有计划地组织其到定点医院进行治疗。
“党的扶贫政策越来越好,我们的日子也越过越好!”条留拜·索勒唐哈力说。
誓与贫困决战到底
沿着巴颜喀拉山脉的涓涓流水向西,黄河故道气象正新。
九曲黄河,在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拐了最后一道弯。曾经频发的战争和水患,是兰考贫困的根源。兰考历史上有据可查的战争多达1500多次,300年里曾发过90多次水灾。据记载,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由于自然条件恶劣,38万人口的兰考,约五分之一的人逃荒到外省。
2014年,兰考县委、县政府郑重作出“三年脱贫、七年小康”的承诺。
2017年3月27日,兰考县在河南省率先全面脱贫,一举摘掉了“穷帽子”。
“几年来,我努力苦干,养鸡场已初具规模,达到1万只。去年,我又开了一家农副产品加工店,注册了网店,现已注册商标张庄春光,打出了自己的品牌。”兰考县村民闫春光这样说道。
“干部不领,水牛掉井”是曾在兰考战斗过的焦裕禄同志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兰考县践行焦裕禄精神,制定出台了驻村扶贫工作队的派驻管理和考核办法,由科级干部当队长,科级后备干部当队员,组成工作队,由此有了兰考县的115个驻村扶贫工作队的345名工作队员。他们三人一个队,一个队包一个贫困村。
“驻村干部指导村干部评定享受低保五保、申请危房改造、村内道路修建等大事小事,一律公开,百姓都能参与发表意见。”南马庄村民石庆军说,“啥事儿都公正透明,我们肯定愿意跟着村干部干!”
开展“支部连支部、加快奔小康”是兰考县委开展的又一项重要活动,目的是围绕稳定脱贫奔小康任务提高城乡基层党支部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实现稳定脱贫奔小康提供组织保证。454个机关企事业党支部与454个农村党支部结对共建,1061名驻村干部扎根农村一线,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当尖兵、打头阵、作表率。
王变是兰考县葡萄架乡杜寨村驻村第一书记。她年纪轻,脑子活,经多方协调,积极筹措,争取到了125.9万元项目资金,创建了杜寨村蜜瓜种植园区,又请来县里的科技服务团,手把手教如何科学管理,还牵头对接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电商平台,帮助村里销售蜜瓜。在王变的努力下,村民的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条件也得到了改善。
“我们将继续弘扬焦裕禄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奋进,蹄疾步稳奔向小康!”兰考县委书记蔡松涛坚定地说。
每一块贫困的土地,都是一个战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令世界惊叹。
2012年至2018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从9899万减少到1660万,每年减贫人数保持在1200万以上,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1.7%,832个贫困县,已脱贫摘帽436个。
从东到西,从北到南,广袤的神州大地上,脱贫的道路正越走越宽,不落下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群众。中国共产党带领着全国各族人民,勠力同心、奋发图强,从温饱不足走向全面小康,创造出人类历史上一个又一个减贫奇迹。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只有真正了解中国的疆域之广阔、国情之复杂、历史之惨痛,才能读懂中国人民对生活温饱的渴盼,才能感受“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庄严承诺的分量,才能理解中国共产党人誓与贫困决战到底的决心与担当。
明年,我们将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得到历史性解决。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未来的路,正从脚下延伸。肩负着祖祖辈辈的期盼与理想,我们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脱贫攻坚道路走下去,勇进取,不停歇。
(中国纪检监察报记者 李云舒 参与采写:罗红 罗芹 徐大勇 张琳琳 张伟弟 段彦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