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 / 壮丽70年奋进新时代 / 正文
气象万千唱秦风

脚步深耕千万里 人民写入胸怀间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19-10-15 09:11 作者:陕报记者 李向红 实习生 袁可豪

作家陈彦。资料照片

2015年5月26日,在岚皋县南宫山广场,全国青联委员、国家一级演员、

歌剧表演艺术家高咏梅冒雨为山区群众演唱《报答》。本报资料照片 刘强摄

2017年5月19日,陕西文艺工作者为基层职工献上文化“大餐”。

陕报记者 刘强摄

画家邢庆仁带领“我的延安”写生团成员在延安写生。 

陕报记者 杨小兵摄

我省艺术家走进人民中间。 陕报记者 李向红摄

       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发表五周年之际,由陕西省广播电视民族乐团演出的赵季平“风雅颂之交响”作品音乐会在西安首演。作品分“序-颂”“关雎”“玄鸟”“幽兰操”“国风”五个乐章,曲风复古悠扬,磅礴大气。 陕报记者 宋红梅摄

编者按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需要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需要更加健康繁荣的文艺事业。五年来,陕西广大文艺工作者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倾情抒写奋进新时代的火热实践,倾力描绘中国色彩、讲述中国故事,创作出众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三秦大地文艺事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景象。时值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五周年,本报特推出特别报道,全面展示我省文艺战线五年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成果。

“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全国文艺界和文化系统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指引,指明了未来的发展路径。

五年后的今天,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省文艺创作、文化事业、文化市场、文化风气等各方面皆呈现一派新气象。“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持续广泛展开,广大文艺工作者走进人民创造历史的火热实践中;文艺、戏曲、影视、音乐、舞蹈、美术等文艺创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涌现了一大批思想艺术品质上乘并广受群众欢迎的作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效统一”的理念深入人心,文化市场持续繁荣……

深入生活:汲取营养找寻艺术灵感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一个创作者最基本的功课。这既不是夸夸其谈的口号,也不是做表面功夫的敷衍,这应该是每一个文艺工作者的责任。从成为一名文艺工作者那天起,‘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就一直刻在我心上,并让我为之奋斗一生。”歌唱家贠恩凤深情地说,“通过六十多年来的艺术实践,我的立场、感情逐步地转变到自觉地深入人民群众之中、理解人民群众的感情、热情地讴歌人民群众的艺术道路上。是党和人民给了我艺术生命,给了我荣誉和支持,给了我唱不尽的艺术青春,所以我把自己的歌声无私地奉献给党和人民,这是我终生的心愿和追求。”

“当我看到我获得的各个奖项时,我就想起了曾经在田间地头、工厂社区、老百姓家里等生产生活一线,体验生活的那一段段难忘岁月。如果没有那一段段接地气的经历,没有到生活中去捕捉艺术形象,就不会有今天的我。”艺术家刘远动情地说,“每当我走在老百姓中间,他们说:‘刘远,你演的电视剧《白鹿原》里白嘉轩的母亲太像了,你演的电视剧《黄土高天》里秦家奶奶真好。’我就由衷地感谢生活。如果没有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没有对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了解,没有生活给我的营养,就不可能有我今天取得的艺术成绩。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只有俯下身子向人民学习,跟人民打成一片,自觉地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人民的欢乐,忧伤人民的忧伤,做人民的孺子牛,对人民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才能在舞台上塑造好人民的形象。”

五年来,我省文艺界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精品生产创作引领文艺繁荣发展,形成了创新精神和创造活力竞相迸发、文艺精品和文艺人才不断涌现的生动局面。

扎根人民:寻找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时隔五年,言犹在耳,一直指引和鞭策着我们广大文艺工作者不懈前行。”作家贾平凹表示。

五年来,我省民间文艺创作的主旋律、主体性更加突出,民族性、正能量更加强劲,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已经成为艺术家共同的文化自觉。“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不忘初心,甘守清贫,坚守民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自觉走到生产实践中,深入社会生活最基层,身沉下去,情融进去,就能创作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就能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艺术家王勇超表示。

“文艺创作的初心就是要反映人民心声,坚持为人民服务,这样才能保证文艺工作者不迷失、不偏离,不忘初心,才能创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同时,艺术家要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要多渠道加强交流互鉴,努力创作优秀作品。”书法家雷珍民表示。

讴歌时代:讲述陕西故事中国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我省广大文艺工作者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创作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现实题材的文艺作品,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今年以来,我省文化艺术战线屡获佳绩。话剧《柳青》荣获第十六届文华大奖,群舞《毛乌素沙漠的女人们》摘得第十八届群星奖,电视剧《共和国血脉》《兰桐花开》等在央视热播,电影《音乐家》《红星照耀中国》《周恩来回延安》等登陆全国院线,并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儿童剧《二十四个奶奶》入选中宣部“2019年资助文艺院团海外巡演”项目……这些作品都是紧紧围绕新时代讴歌祖国和人民。

词作家尚飞林介绍,“我创作的《又到吴起镇》就是在延安、吴起等地采风时产生的灵感。吴起的老百姓很喜欢这首歌,这首歌已经成为吴起的一张名片。”

文艺评论家李震说:“习近平总书记用了六百多字的篇幅,专门论述文艺批评及其价值标准问题。他说,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文艺批评褒贬甄别功能弱化,缺乏战斗力、说服力,不利于文艺健康发展。因此,他提出‘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的文艺批评确立了一个全新的价值坐标,并以此为中国文艺的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

“五年来,我省众多美术创作与美术教育工作者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积极投身到生活与艺术创作实践的第一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热情达到了历史性的高度。省美协、西安美术学院积极组织艺术家深入生活开展文艺采风活动,通过感悟人民群众新时代的精神所在,创作出了一批反映新时代风貌、中国精神的艺术佳作。”美术家郭线庐表示。

五年来,陕西文艺界重拾深入生活、潜心创作的优良传统和良好风气,深入采风创作的越来越多、长期扎根基层的越来越多、反复深入生活的越来越多,推出一批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精品佳作。陕西的文艺事业呈现出令人振奋的崭新图景。

责任编辑:林晓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