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 / 壮丽70年奋进新时代 / 正文
”五个扎实“谱新篇 追赶超越再出发——三秦儿女向共和国报告 横山区

七十载砥砺奋进 新时代阔步前行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榆林市横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19-10-11 11:00 作者:陕报记者 赵波 雷魏添 通讯员 李强

王圪堵水库全景。

航拍的魏墙煤矿。

横山老腰鼓。

横山农民实现种植水稻、养蟹双丰收。

横山宽幅梯田。 本版照片均为资料照片

70年风雨兼程,70年沧桑巨变,70年励精图治,70年创新发展。新中国成立70年来,榆林市横山区从一穷二白到百业俱兴,从温饱不足到生活富裕,从生态脆弱到绿色发展,文化产业、社会民生事业稳步前进。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横山进一步深化改革,开启了发展的新征程,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方面均取得历史性成就,事关群众幸福指数的民生事业蓬勃发展,长期困扰群众的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等一系列问题都得到很好的解决,呈现出经济活跃、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的喜人景象。

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

横山位于陕西省北部、榆林市中部偏西,地处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交接地带。1949年,横山地区生产总值只有0.04亿元,1978年达到了0.30亿元。改革开放以来,横山经济更显强劲发展活力,到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189.44亿元,是1949年的4736倍。

2015年12月3日,国务院正式发文批复,同意撤销横山县,设立榆林市横山区。全区辖13镇5个街道和1个农场236个行政村,总土地面积4333平方公里,总人口38.2万,是正在建设的国家能源化工基地以及“西气东输、西煤东运、西电东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省重点水利枢纽工程——王圪堵水库,是榆林市工业、农业用水的总源头。随着撤县设区的落实和榆横一体的加速,横山成为榆林市中心“一城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榆林中心城市扩张的主要接续地和承载地。

近年来,横山上下紧紧围绕“发展、稳定、和谐”工作总目标,大力实施 “四个一”工程建设,成功引进了陕能、榆能两大电厂等一批优势项目。2018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89.44亿元,同比增长11.2%,增速全市第一。实现地方财政收入6.51亿元,同比增长31.4%,增速全市第三。实现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33元,同比增长9.2%;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514元,同比增长8.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94元,同比增长9.1%。

工业产业转型步伐加快

新中国成立初期,横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小县城,工业基础薄弱,人们主要从事柳编制品、日用陶瓷器等生产,且设备简陋、技术落后、产量低、效益差。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横山工业经济呈现崭新局面,跨入稳定高速发展阶段,特别是煤、油、气三大资源型支柱产业得到了合理开发和利用,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横山资源富集,其中,煤炭预测储量500亿吨,探明100.8亿吨;石油预测储量4500万吨,探明2700万吨;天然气预测储量2万亿立方米,探明1.56万亿立方米;岩盐预测储量6万亿吨,探明8855亿吨;高岭土预测储量l0多亿立方米。横山以“一黑”为龙头,煤化产业已形成了以西南新区为中心的煤化工园区,以波罗—塔湾为中心的煤电一体化工业区的区域产业链发展模式,为促进煤炭工业转型升级,带动其他产业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中煤、华电、延长醋酸等一批工业项目落户榆横工业园区。创两项世界第一的榆能横山和陕能赵石畔两个煤电一体化项目如期并网发电。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建设有力推进,建成投用的榆横—潍坊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是国家“西电东送”的重要工程。2018年,横山完成煤炭产量1603万吨,发电量60.75亿瓦,原油生产14.59万吨,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206.99亿元,同比增长13.0%,工业增加值达98.19亿元,同比增长9.1%。

农业经济全面发展取得不俗成绩

1949年,横山粮食总产量1.25万吨,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0.04亿元,人民缺衣少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和政府各项农村政策的不断完善,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横山农业经济全面发展,取得不俗成绩。70年来,横山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农民享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近年来,横山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局,按照“集中攻坚、巩固提高、全面小康、振兴乡村”的“四步走”工作路径,大力实施了宽幅梯田、饮水解困、乡村道路建设、安全饮水、新农村及美丽乡村建设、农网改造、移民搬迁等一大批惠农项目,有效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依托羊、薯、豆、稻、果、中药、蔬菜等特色产业,激励贫困群众自主发展。横山按照“一推二种三销四绿化”的总体思路,举全区之力建设宽幅梯田工程,目前,已建成宽幅梯田20万亩,在梯田上发展山地苹果5.17万亩,种植中草药2000亩。全区种草3万亩,羊子饲养量达186.75万只。

创造“人进沙退、绿染荒山”的奇迹

数载汗水林成海,人勤山青满眼绿。近年来,横山以“一绿” 工程为引领,本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目标,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坚持“生态经济共赢、人与自然和谐、山水城林相融、城市与农村互动”的生态建设新模式,先后启动实施了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保护、无定河湿地和城市绿化工程,浓墨重彩地谱写出一曲生态建设的奋斗之歌。如今,横山林木保存面积达24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0.4%提升到34.6%,创造了“人进沙退、绿染荒山”的奇迹。横山人数十年播撒绿色的执着,也获得了“国家生态建设重点县”“全国樟子松造林示范县”“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三北防护林建设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无定河湿地在横山境内长约80公里,湿地水域辽阔,水草丰盈,成了越冬候鸟的重要栖息地。

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横山自然人文景观众多,文化资源丰富。独特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文明,赋予了这块土地厚重的文化底蕴。黄土文化、草原文化、边塞文化交融,腰鼓、民歌、剪纸和说书在这里发源、传承、兴盛,积淀了明长城、波罗古堡等众多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先后涌现出李继迁、李元昊、李自成等一批著名历史人物。横山现有各类民间文化艺术人才3.5万人,其中有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10名、陕西省曲艺家协会会员28名。陕北说书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横山老腰鼓被列为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横山先后被命名为“中国秧歌之乡”“中国曲艺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陕北民歌之乡”。

“美好生活”思民意、解民忧,全力构建普惠共享社会治理保障机制。横山坚持民生为本,推进一批群众急需、普遍受益、事关长远的民生实事,进一步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通过撤点并校、进行教育资源整合,实现共享,教育质量显著提升,教育成就硕果累累。2018年,全区共有学校、幼儿园165所,在校学生52458人。

横山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城乡医疗卫生网已形成。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83个,是1974年的16倍;床位1223张,是1974年的6倍;卫生技术人员2381人。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得到迅猛发展。铁路、高速公路从无到有,实现了农村硬化水泥路村村通。到2018年年底,全区境内铁路总里程74.65公里,公路总里程4554.6公里,邮政业务总量实现2383.20万元,农村投递单程路线长290公里。全区有养老机构5家,床位数460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1826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4418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4439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314373人,参合率达99.87%。

70年筚路蓝缕,70年飞跃发展,横山儿女在这片土地上创造出从无到有的人间奇迹。70年的发展历程中,改革与创新几乎贯穿始终。每一次巨变、每一个奇迹,无不彰显出横山人敢为人先、创新实干的勇气与担当。展望未来,横山奋力追赶超越,以“五个扎实”为抓手,以“三项机制”为保障,按照“发展、稳定、和谐”总思路,着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创新社会管理,着力保障改善民生,着力加强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大发展、大稳定、大和谐。一个更具实力、充满活力、富有魅力、文明和谐的新横山,必将屹立于塞北大地。

责任编辑:林晓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