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汉中市宁强县中心敬老院为80岁以上老人集体过生日。
2019年5月30日,宝鸡市儿童福利机构举行媒体开放日活动 。
榆林市榆阳区老年护理院护士长高媛在管护老人。
陕西省第五届道德模范、全省“自强好青年”荣誉称号获得者渭梅女(前排中)。
铜川市王益区为老服务志愿者总队举行志愿服务仪式。
延安市延长县黑家堡镇中村村民观看村务公开栏。
西安市一日间照料室里工作人员正在照料老人。陕报记者 喜顺摄
咸阳市民政局工作人员向群众宣传最低生活保障相关政策。
西安市一养老机构里李女士正在给自己父亲喂食水果。 陕报记者 喜顺摄
养老院里,工作人员带领院民进行晨练。
陕西慈善周“助力脱贫 慈善之光”晚会现场。
本文照片除署名外均为陕西省民政厅提供
70年来,陕西民政工作在改革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随着民政业务的不断拓展和民政服务管理对象的不断扩大,陕西民政工作实现了由传统民政工作向现代民政工作的转变,由临时性、零散性民政保障向制度性、体系性民政保障转变,由单一民政业务向多元民政业务转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各级各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要求,紧盯追赶超越目标,践行“五个扎实”要求,牢固树立“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深入推进民政工作改革创新,着力保障基本民生,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发展基本社会服务,大力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全省民政事业取得一系列新进展新成效,有力服务了全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织密扎牢基本民生保障网
围绕打好“三大攻坚战”,全力做好脱贫攻坚兜底保障工作。按照“建机制、兜底线、织密网”的总要求,以脱贫攻坚“三项整改”为抓手,出台《脱贫攻坚兜底保障行动方案》、“兜底保障十项攻坚措施”和《脱贫攻坚考核办法》,扎实开展脱贫攻坚“三个一”主题活动,全力打好农村低保、特困人员供养、临时救助、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基层政权建设促脱贫攻坚“组合拳”,织密织牢脱贫攻坚“六张保障网”。积极推进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确保将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按规定程序全部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应兜尽兜。农村低保最低限定保障标准由2012年的2020元/人年提高到目前的3990元/人年,低保标准动态稳定高于扶贫标准。截至2019年8月,全省共有效保障85.2万农村低保对象、12.55万城乡特困人员(其中城市特困人员0.25万、农村特困人员12.3万)基本生活。
有效引导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参与脱贫攻坚的社会组织达到7983家,累计投入资金35亿元,帮扶贫困群众46万余户。深入推进苏陕社会组织扶贫协作,重点支持22个贫困县56个帮扶项目,使13832名贫困人口受益。229家省级社会组织组成12个扶贫合力团助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大力加强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在全国率先出台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政策,对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进行分类保障。出台《“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项目实施细则》,将免费资助对象从机构内孤儿拓展到了所有孤儿,孤儿年满18周岁后仍在校就读的,将资助范围从手术治疗拓展到了医疗康复。出台资助孤儿大学生政策,对848名孤儿大学生给予生活和学费补助。建立全省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农村留守儿童数据动态管理制度,农村留守儿童监护率、劝返复学率以及户口落实率均达100%。实现儿童督导员、村(居)儿童主任全覆盖。
加快发展残疾人福利事业。全面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全省各级财政共下拨资金近40亿元,惠及残疾人472.3万人次,其中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332万人次,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140.3万人次。实施“民康计划”,累计投入福利彩票公益金3500万元,免费为困难残疾人配置各类假肢、轮椅、助听器等康复辅助器具,惠及困难残疾人6000多人次。
大力推进慈善事业和社会工作健康发展。起草《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办法》并经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有效推动《慈善法》落实。以省政府名义出台《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为全省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建立长效机制。推动成立陕西省慈善联合会,建立慈善事业健康发展长效机制,促进慈善行业协会向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发展。指导省慈善协会实施慈善健康扶贫项目43个,募集款物22亿元;签订“扶贫专项基金项目”9个,到账资金2.9亿元。全省实名认证志愿者265万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持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16282人,其中助理社会工作师12012人,中级社会工作师4270人,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通过率连续多年在全国领先。
抓创新促提升 不断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石,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着重要意义。陕西省民政厅以村“两委”换届为重点,不断创新治理模式,促进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基层群众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依法得到保障。
全力实施城乡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支撑、以社区志愿者为补充的“四社联动”工作全面推进。累计投入资金3.06亿元,建成省级标准化示范社区340个,累计投入资金8.3亿元,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中心6685个,全省90%城镇社区和37%农村社区建成功能完善、便民利民的服务中心。打造并推广旬阳县“党建引领、三治融合”、西乡县“民情直通车”等基层社会治理经验,通过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推进新民风建设,提升社区方便居民、精准服务的治理水平,有效破解基层治理困境。开展农村幸福社区创建,坚持把农村社区建设与“美丽乡村、美好家园”创建、精准脱贫等紧密结合。眉县、潼关县、西乡县被民政部表彰为首批全国农村幸福社区建设示范单位。连续5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了11038名城镇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形成了一支专业化、职业化、年轻化的骨干队伍,在城市社区服务站承接政府服务职能,成为社区治理的重要力量。
全面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推行“两关口,三同步”,将社会组织党建和登记年检关口相结合,党组织设立与登记注册同步审批、年检同步推进、变更换届同步开展,省级社会组织的党组织、党建工作双覆盖率和党组织负责人“一肩担”比例逐步提升。加大对社会组织党组织负责人的培训力度,将培训工作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一并安排,同步开展。2019年,省级直接登记社会组织和脱钩后的行业协会商会达309个,覆盖社会组织355家。
夯基础强服务 健全完善基本社会服务体系
近年来,陕西省民政厅立足实际,不断拓展社会服务范围,民政工作服务社会体系不断完善,能力不断提升。围绕惠民生,扎实推进养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密集出台了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实施意见》、推动养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等系列政策措施。社区养老等养老服务扶持政策有效落实落地,大力发展康复器具产业,积极建设城市“15分钟养老圈”。西安市获批全国养老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市,西安、宝鸡、咸阳、渭南、延安获批全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截至8月底,全省已建成运营各类养老机构11611个,其中公办养老机构432个、民办养老机构287个,城镇社区日间照料中心760个、农村互助幸福院10132个,养老床位21.5万张,每千名老人床位拥有率达到31.9张。医养结合工作试点初见成效,全省200多个医养结合试点单位全面推进,解决失能、半失能老人养老就医护理问题和康复护理难等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智慧养老加快推进,建成运营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30个。在全国较早建立高龄老人补贴制度,将高龄补贴发放年龄从80周岁下延至70周岁,老人优待年龄由70岁下调至65岁。将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纳入各地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中统筹推进,形成了主体多元、服务多样、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扎实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养老服务标准化委员会,开展了省级养老服务标准化项目创建活动,制定养老机构 “十一个上墙”服务标准,养老服务机构规范化水平有力提升。大力发展智慧养老模式,全省建成运营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30余个。实施养老服务“千人计划”,免费培训养老护理员约7000人次、养老院管理人员900余人次,有效提升护理水平。2016年,我省被国务院办公厅表彰为“落实养老服务业支持政策积极主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明显的省(市)”之一,2017年、2018年,我省连续被民政部、财政部评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明显、工作成效提升幅度大的6个省(市)之一。
持续加强殡葬管理服务水平。率先在省级层面建立殡葬救助制度,4.5万困难群众获益。党的十八大以来,省级财政累计安排专项资金6.22亿元推动殡葬基础设施建设。全省共有殡仪馆77个,其中火化殡葬馆58个;城市公益性公墓69个,经营性公墓75个;以奖代补资助农村公墓1800个。截至2018年年底,全省火化区覆盖76个县(区),火化率达到43.8%,全省平均火化率28%。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的“大荔模式”在全国推广。建成全省殡葬管理信息系统,全省殡葬业务实现在线统一规范办理。
不断强化婚姻登记服务水平。爱岗、敬业、奉献的高素质婚姻登记员队伍已经建立,婚姻管理信息化建设取得突破,部门间信息共享格局逐步形成,办公自动化水平逐步提高,无纸化办公积极推进,形成了规范严格的婚姻登记档案管理体系。
稳步推进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健全了省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跨省返乡协调督导和救助管理工作街面巡查等工作机制。连续多年开展了“寒冬送温暖”“夏季送清凉”“全国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等专项活动,有效保障流浪乞讨人员人身安全和基本生活,年均救助量约4.5万人次。
扎实推进福利园区建设。统筹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流浪救助等服务机构建设社会福利园区,打造民政公共服务综合平台的经验模式。全省民政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大幅增加、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目前,投资形成固定资产168.6亿元,从业服务人员达43.2万人。全省建有民政福利园区的县(区)达到48个,覆盖率达到44%。
保稳定促发展 全面提升专项社会事务管理水平
陕西省民政厅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专项社会事务管理更加科学规范。深入推进区划地名界线管理工作。2012年以来,先后有高陵县、华县、横山县、安塞县、户县、南郑县等6县撤县设区,为城市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更大空间。神木县、彬县、子长县撤县设市,全省县级市从3个增加到6个,有效缓解我省县级市数量少且分布不平衡的问题,优化了全省小城市布局,促进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按时完成8条省界、18条市界、184条县界联检工作。历时4年完成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共普查地名近40万个。
在全省开展了地名清理整顿工作,清理各类不规范地名130个,进一步提高了地名命名规范化水平。全面铺开“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全省民政信息化建设实现“四个率先”,即率先建成部门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率先实现与省共享交换平台互联互通、率先开展部门内部业务系统信息交换、率先实现行政审批服务100%网上办理,为深化“放管服”改革、促进现代民政转型升级注入了新活力。
风雨同舟七十载 今日扬帆再起航
“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要立足新时代、把握新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第十四次全国民政会议及第二十一次全省民政会议部署,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扎实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大力推进民政事业改革创新,持续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奋力推进全省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为谱写新时代陕西追赶超越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