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 / 壮丽70年奋进新时代 / 正文

田埂上绘出岁月图谱

——户县农民画中的新中国七十年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19-10-08 08:51 作者:陕报记者 仵永杰 通讯员 赵影超 童媛媛


户县农民画《春锄》(摄于9月27日) 。

户县农民画《公社鱼塘》(摄于9月27日) 。

户县农民画《爷儿孙仨》(摄于9月27日) 。

九月二十七日,鄠邑区六老庵村美术组部分成员合影。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户县六老庵村美术组组建。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术教师丁济棠(中)指导农民画作者

练习绘画技巧(九月二十七日翻拍)。

九月二十七日,户县农民画作者潘晓玲在家中作画。

9月22日,在鄠邑区六老庵村迎国庆书画展中,一幅幅农民画

再现了70年来六老庵村乃至整个鄠邑区农村的发展变化。

鄠邑区通过搭建农民画众创空间平台,运用农民画元素

制作文创产品10大类(摄于9月27日)。

9月27日,户县农民画展览馆馆长王文吉(右)和户县农民画作者张青义(左)

展示户县农民画长卷《壮丽七十年 讴歌新时代》。 

本文照片均由陕报记者 仵永杰摄

慢踱步,一步即一年。

快前行,一年如一步。

70米长卷,记录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发展历程。

9月29日,在陕西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成就展中,一幅70米的户县农民画长卷《壮丽七十年 讴歌新时代》吸引了大批观众。开国大典、取消农业税、脱贫攻坚等元素逐一亮相,一幕幕画面是祖国强盛、百姓幸福的高光时刻。

这幅长卷由西安市鄠邑区70名农民画作者合作完成,他们与新中国共成长、同进步。

时间打好底稿,记忆描摹轮廓。荷锄而归后,庄稼汉勾勒出田间景色,这是岁月画成的草图;洒扫庭除已毕,农妇描画自家场院,这是光阴点染出的底色。

农民画作者画记忆、画现实、画理想,他们笔下的户县农民画与新中国一路前行。从户县农民画发端到迈向市场、走出国门,从如星星之火的美术组到成立农民画合作社、农民画画庄,一个个看似平常的“进程”,是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乡村振兴等大事件最恰当的注解。

1 劳动者拿起画笔记录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户县(今鄠邑区)农民上冬学、进夜校,读书识字学文化,学习剪纸、绣花、编织等民间艺术。每逢节庆,农民常在窗户上贴着“喜上眉梢”“吉庆有余”等剪纸花样,在衣帽上绣五角星,在墙上画红太阳。

《中国户县农民画史略》一书中介绍:“这些初期的户县农民画,是整个农民劳动阶层为自己树立的生活纪念碑……是以前那个带着自豪感来的自我张扬并力图把握世界、创造历史的农民主体。”

20世纪50年代,陕西省美术家协会、陕西省美专等先后在户县组织爱好美术的农民办训练班。学员们初步掌握绘画技法后结合民间艺术,尝试画出当时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

20世纪60年代,户县六老庵村美术组开始组建。当时,六老庵村美术组农民画作者王玉亮刚中学毕业,他还在饲养室喂牲口。在牛吃饱趴在地上休息时,王玉亮拿着剪刀和旧纸试着剪花样。美术教师丁济棠找到王玉亮,鼓励他学习绘画并让他召集青年一起学画。

“农民画中要有真情实感。”王玉亮始终记着丁济棠老师的这句教诲,他的农民画多是自己感情的抒发。王玉亮说:“《其乐无穷》这幅画是我和老伴儿共同创作的。我在炕上画,老伴儿给我提意见。这幅画就是希望老人能够安享晚年。”

“要想画好农民画,必须深入到农民中去,细致观察、虚心求教。我们必须有热爱群众、热爱农民画的思想。”这是丁济棠常给学生说的一段话。

六老庵村美术组农民画作者柳绪绪是丁济棠的学生。他回忆说:“当时,为配合养猪事业,我画了一幅《养猪场》,丁老师建议我去生产队养猪场向饲养员求教。”后来,柳绪绪才发现猪不能大小混养,应该要分槽喂养。他立刻修改了这幅农民画,最终得到了丁济棠老师的肯定。

1975年前后,柳绪绪以村上接生员贾玉珍的先进事迹为素材,创作了农民画《风雨无阻》,表现了农村医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风貌。柳绪绪说:“农民画就要反映农村人、农村事。《风雨无阻》中的接生员用行动彰显了无私奉献精神。”

2 精品画作成为陕西农民新名片

“当时,农民画并不出售,只是鼓励农民画作者积极学习农民画技法,培养农民画人才。展览馆给参加培训的作者每天记工分,80年代每天给2元钱。”户县农民画展览馆馆长王文吉说。

20世纪70年代,户县农民画作者董正谊创作了一幅农民画《公社鱼塘》,后来一位外国人点名要买这幅画。当时,户县农民画展览馆并没有卖画的先例。工作人员向省上请示,省上回复,市场放开,买卖自由,你们的画当然可以卖了。

《公社鱼塘》卖了5000多元钱,这个天文数字让农民既惊讶又振奋。户县农民画向市场迈出了第一步。

改革开放大潮汹涌而来,国门逐渐打开。世界各国惊叹于中国的发展速度,很多外国人前来一探究竟,户县农民画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农村的一扇窗户。20世纪70年代,户县农民画展览馆建成,成为之后户县农民画展览、交流的重要场所。

农民画作者是家庭的支柱,他们也要养家,于是尝试出售农民画。20世纪80年代,在西安各大景点,户县农民画作者现场作画。高鼻梁、黄头发,各色皮肤的外国人看着画中的孩童、小媳妇、老婶子和赶集、下地除草、做农家饭的场景,好奇地询问着画中的一切。

1974年,原国家邮电部发行户县农民画特种邮票6枚,分别是《老书记》《春锄》《林茂粮丰》《高原打井》《金山银海》《科学种田》。2008年,户县农民画特种邮资明信片首发仪式在户县举行,户县农民画第二次被作为邮品在全国发行。

改革开放时期,户县农民画绘画技法有了明显的创新,开始注重画面的立体效果,借鉴国画和西方绘画的艺术风格,向现代民间绘画转变。户县农民画作者雒志俭说:“国门打开之后,户县农民画作者常出国进行艺术交流,借鉴了外国的绘画技法。我的农民画《两邻家》采用透视手法,增强了画面立体效果。”

3 户县农民画与乡村振兴

9月22日,在六老庵村迎国庆书画展中,一幅幅农民画再现了70年来六老庵村乃至整个鄠邑区农村的发展变化。

六老庵村曾以农民画闻名省内外,当地群众更是以农民画为自豪。目前该村美术组共有13人,农民画作者对村里有兴趣爱好的群众进行培训,培养后备力量。六老庵村农民画作者王养民说:“我们村热爱农民画、重视农民画的良好氛围非常浓厚,这对建设新农村,实现乡村振兴有很大的作用。”

“我们要根据集体经济的情况成立农民画合作社,用村民自己创作的农民画打造适宜的经营模式,将零散作者组织起来,结合农村文化体验游,积极推广农民画和农村文化,最终实现收益。”六老庵村党支部书记金勇社说。

有农民画作者已经踏出了这一步,张青义就是其中一位。

农民画作者张青义在自己家中开设画庄,通过和旅行社联系,游客去家里体验农村生活,感受农耕文化,体验农民画创作。张青义还保留了一些老物件,通过举办民俗活动让游客体验农村生活。他说:“游客非常喜欢来画庄体验生活,他们能够从画中看到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百姓的生活变化。”

农民画作者潘晓玲也积极把农民画推向市场。她出版了个人画册,还出版了邮资明信片和信封。潘晓玲说:“祖国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把农民画推向了市场,我确确实实受益。现在,我们给游客教简单的绘画技巧和剪纸方法,让他们参与进来,感受农村生活、农村文化。”

鄠邑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局长吴宁超说:“鄠邑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按照‘做优事业、做强产业’的发展理念,通过组织定期培训、组织研讨、交流展览等措施,传承农民画技艺,做优农民画事业。同时,通过精品创作,开设农民画众创空间,为文创企业和农民画提供交流机会,运用农民画元素制作文创产品,延长产业链,着力推动以农民画产业为龙头的文化产业大发展。”

近年来,户县农民画走出国门、漂洋过海,成为陕西的一张新名片和“丝路文化交流的新使者”。随着陕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交流日益紧密,户县农民画作者把作品带到世界大舞台上展出,将陕西色彩挥洒到世界各地。

责任编辑:林晓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