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入陕第一湾。 本文照片均由省自然资源厅提供
延安治沟造地新增耕地实行机械化耕作、集约化经营。
陕煤黄陵矿业一号煤矿绿色矿山建设实景。
丹凤县竹林关桃花谷
西乡县的基本农田。
70年豪情写春秋,70年征程铸辉煌。从新中国成立初期陕西780万贫苦农民通过土改分到1080万亩土地,平生第一次体会当家做主的幸福,到1983年陕西省99%的生产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生产力得到充分释放,再到今天的耕地保有量恢复性达到5974万亩;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全省仅有石油等8种矿产估算储藏量,到1982年在陕北探明煤炭储量877亿吨轰动全国,再到目前盐矿储量居全国第1位,石油居第3位,天然气和煤矿居第4位,9大类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前列,全省矿产资源潜在价值46.23万亿元,居全国第1 位……70年来,在20.56万平方公里的三秦大地上,陕西自然资源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严守耕地红线,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新中国成立初期,陕西省耕地面积6577万亩,但地力贫瘠、广种薄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占用耕地面积的增多,1980年耕地面积减少到5723.5万亩,1996年减少到5038.5万亩。从1990年开始,我省试点划定耕地保护区,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共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360万亩,完成补充耕地200万亩,其中延安治沟造地建成高标准农田41.9万亩,新增耕地11.38万亩,有效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和保有量增加。2018年,我省实有耕地面积5974万亩,超过省政府确定的年度目标170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4595万亩,全省粮食自给率稳定保持在80%以上。
厉行集约利用,保障建设用地需求。1987年《陕西省土地管理实施办法》颁布施行,2000年开始实行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制度,我省土地管理步入规范化轨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严格落实集约节约理念,盘活存量用地55万亩,GDP增长耗用建设用地由2015年的1052亩/亿元下降到2018年的646亩/亿元。2000年以来,我省围绕交通、水利、能源、旅游等重点行业发展,依法提供用地服务保障。目前交通项目涉及征地面积20万亩、拆迁房屋630万平方米。2012年以来,先后有西成客专、郑西客专等8条铁路通车运营。目前,绥延等19条高速公路、西延等4条高铁和咸阳机场3期用地保障加快推进。
加强矿产开发,支持经济社会发展。截至2018年,全省已发现矿产138种,占全国发现矿种的79.77%,18种矿产保有储量位列全国前3位,60种矿产位列全国前10位。陕西原煤产量由1949年的59万吨,跃升到1990年的3327.45万吨,再提高到2018年的62324.51万吨,煤炭作为主要能源产品,在我省能源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8年,全省矿业及相关加工制造业完成产值14629.76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8.07%;实现利润1397.6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的57.37%,其中采矿业实现利润1015.5亿元。
坚定生态保护,推进矿山环境治理。随着生态文明理念的不断深化,我省以秦岭为主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全面加强。秦岭核心保护区、重点保护区禁止一切勘探、开发矿产资源和开山采石活动,秦岭主梁以北的保护范围内禁止一切开山采石活动;目前涉及秦岭保护区的170宗矿业权已全部退出,开山采石企业相比原来减少了66.6%。大力加强绿色矿山建设,2016年以来先后关闭退出煤矿企业69家,淘汰落后产能3181万吨,2018年全省完成矿山环境治理恢复2.8万亩,近年来先后有37个矿山纳入全国绿色矿山名录。加快推进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89个丘陵县份实现全覆盖,陕西列入全国地灾综合防治体系建设重点省份。
聚焦脱贫攻坚,加快易地扶贫搬迁。全省“十三五”建档立卡搬迁对象共27.3万户92.42万人,截至目前,搬迁安置项目全部竣工,水、电、路等设施配套达标27.06万户91.71万人,配套率99.13%,实际入住25.09万户84.62万人,实际入住率91.91%。以搬迁后旧宅基地腾退为主的全省增减挂钩项目共计省内流转指标9424.3亩,流转收益19.6亿元,全省11个深度贫困县实施25个跨省调剂增减挂钩项目,涉及指标流转1.08万亩,通过流转筹集发展资金32.4亿元,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时代履行新使命,新时代展现新担当。陕西自然资源部门将紧紧围绕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大局,坚定履行“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积极探索完善自然资源管理制度框架,推进重大改革,落实重大任务,理顺体制机制,摸清自然资源基本情况,实现自然资源领域深度融合,发展与保护协同共生,为我省大力发展“三个经济”,实现追赶超越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