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 / 壮丽70年奋进新时代 / 正文
辉煌壮丽七十年 追赶超越再出发——陕西金融 新时代新形象

数字见证:陕西金融70年辉煌巨变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19-09-25 09:06

本版制图 辛刚


电子支付工具助力陕西农村特色产品产销。资料照片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陕西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经济核心的金融业取得飞速发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显著提升,为全省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我们一起细数陕西金融70年辉煌巨变。

金融体量迅速增长,见证陕西发展印记

70年来,陕西贷款经历了从百万元到3万亿元的巨变。1949年,陕西省各项贷款余额168万元。

1959年,贷款余额突破10亿元大关,达到16.73亿元。

经历25年,1984年,贷款余额跃上了百亿元台阶,达到115.43亿元。

经过11年,1995年,我省贷款余额跃上了千亿元台阶,达到1132.55亿元。

2010年10月末,陕西省各项贷款余额首次突破1万亿元,并于2015年3月末历时4年半突破2万亿元,又于2018年9月仅用了3年半就跃上了3万亿元的新台阶,从“2万亿”到“3万亿”的跨越,缩短了1年时间。

2018年末,全省各项贷款余额达到30513.81亿元,同比增长14.37%,增速在全国31个省区市排名第9位,是1978年的590倍,年均增长17.29%。贷款余额跨越万亿元台阶步伐加快,有力地满足了陕西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2018年,全省经济总量达到24438.32亿元,同比增长8.3%,增速居全国第5位。1979年至2018年年均增长10.7%,高于全国年均增速1.3个百分点。

70年来,陕西存款实现了从百万元到4万亿元的飞跃。

1949年,全省各项存款余额仅234万元,其中城乡居民存款27万元。

1959年,存款跃上10亿元台阶,达到10.27亿元。

经历26年,1985年,跃上了百亿元台阶,达到102.32亿元。

经过36年,1995年,跃上了千亿元台阶,达到1097.21亿元。

2008年7月末,陕西省各项存款余额首次突破1万亿元。之后分别历时4年、3年、3年于2012年、2015年、2018年末突破了2万亿元、3万亿元、4万亿元大关。

2018年末,全省各项存款余额达到40567.42亿元,同比增长7.37%,增速在全国31个省区市排名第11位,是1978年的1321倍,年均增长19.68%。其中,住户存款余额达到20759.76亿元,同比增长11.11%,是1978年的2663倍,年均增长21.80%。

城乡居民存款的快速增长,反映了全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老百姓的钱袋子逐渐鼓了起来。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10元增加到2018年的33319元,增长106.5倍,年均增长12.4%;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34元起步到迈上万元台阶,达11213元,增长82.7倍,年均增长11.7%,有效保障了人们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金融体系不断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70年来,陕西金融体系不断完善。

1949年至1978年,我国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一时期的金融组织体系表现为“大一统”模式,陕西省金融机构仅有人民银行1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大一统”的金融组织体系被打破,陕西金融机构类型不断丰富。

1979年至1984年,农行、中行、建行和工行先后从人民银行中分设,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工农中建四大国家专业银行成为金融体系的主体,在全省的分支机构相继成立,迈开了陕西金融体系市场化改革的关键一步。

1992年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推进,我国金融体系日趋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陕西金融体系实现了跨越发展。交通银行重组、股份制银行兴起、地区性保险公司建立、政策性银行设立、外资银行进入,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财务公司、信托公司、资产管理公司、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以及证券、基金等各类机构快速涌现,市场化运作机制不断完善,业务发展逐步壮大,类型齐全、功能互补的现代金融体系已经形成。

2018年末,全省金融统计的对象涉及银行、证券、保险机构343家。其中,银行业机构184家(法人银行机构148家);证券业机构49家(法人证券机构3家);期货业机构40家(法人期货机构3家);保险业机构64家(法人保险机构2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6家(法人资产管理公司2家)。

2018年,陕西省金融业增加值1419.87亿元,占当年GDP比重5.81%,占服务业增加值的13.59%。金融业正在逐步成为对全省实体经济具有重要支撑和促进作用的主导产业。

金融触角持续延伸,社会共享改革成果

经过70年的发展,金融数据的变化见证了陕西金融服务触角不断延伸,金融服务更趋多元、更趋精准,保障社会各界共享改革成果。

金融统计指标显示,计划经济体制下,信贷资金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主要体现在对企业的支持上。1978年末,陕西省工业和商业企业的贷款余额合计47.14亿元,占当年全省贷款余额的91.87%。

改革开放后,贷款更多地满足市场多元化需要,也更加注重居民的信贷需要。2018年末,陕西省非金融企业和机关团体贷款余额22070.41亿元,是1978年末企业贷款余额的463倍,占各项贷款余额比重降至72.33%。同期,全省住户贷款余额8441.91亿元,占各项贷款比重已经达到27.67%,贷款结构明显优化。

随着市场化进程中股票市场、债券市场、金融中介的快速发展,全省资金供给渠道大大拓宽,为进一步改善信贷资金压力发挥了作用。2018年,陕西省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达到3599.11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1.87%,有力支持了陕西实体经济发展。

与此同时,金融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持续加大,金融服务触角广泛延伸至民生和普惠金融方面,使得包括“三农”、小微、创业等弱势群体在内的社会各界能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截至2018年末,全省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较2015年末增加了1.82倍,年均增长41.20%;基础设施领域贷款余额较2007年末增加了4.15倍,年均增长16.07%;涉农贷款余额较2011年末增加了1.75倍,年均增长15.58%;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余额较2007年末增加261.30倍,年均增长65.92%;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较2009年末增加了4.52倍,年均增长20.92%;创业担保贷款余额较2008年末增加了14.45倍,年均增长31.49%;助学贷款余额较2008年末增长了2.49倍,年均增长13.31%;绿色贷款余额达到1793.40亿元。

70年来,陕西金融业不断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助力打好“三大攻坚战”,在支持货币政策执行、宏观审慎管理和金融监管协调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随着全省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跨市场、跨机构的交叉性创新金融产品不断涌现。陕西金融业的发展继续记载和见证陕西经济追赶超越、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辉煌成就。

陕西支付体系规模不断扩大

陕西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支付服务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各类新型支付服务组织不断涌现。 按支付系统参与者分类口径统计,截至2019年6月,陕西省支付系统参与者机构数达37家。

截至2019年6月底,全省人民银行支付清算系统参与者达5754家,覆盖率达97%以上。2019年上半年,大小额支付系统日均处理往来业务43.78万笔、清算资金3119.7亿元。

截至2019年6月底,全省在用银行卡2.08亿张,人均持卡5.39张。截至2019年6月底,陕西省共建立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4.5万个,基本实现了助农取款服务村村通。

陕西省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开户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19年6月底,陕西省开立单位银行结算账户157.90万户,开立个人银行账户25337.17万户。

2019年5月20日,陕西省全面取消企业银行账户许可。

人民币稳居陕西外经贸第二大结算货币

2019年是人民币国际化启动10周年,也是陕西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8周年。

目前,陕西跨境人民币业务累计实现2696亿元,2548家企业、34家银行的236个分支机构开展了跨境人民币业务,交易辐射境外118个国家和地区。陕西与43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生人民币跨境收付累计1030亿元,占全省跨境人民币收付40%,超过全国平均近30个百分点。人民币跨境收支占陕西跨境收支的比重由2011年的0.04%提升至2019年上半年的15.23%,人民币稳居陕西对外经贸往来中第二大结算货币。

人民银行西安分行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省文旅厅、西安海关、省税务局六部门联合发文《深化“放管服”落实“本币优先”促进陕西贸易投资便利化的实施意见》,提升政策合力。人民银行西安分行指导银行业自律组织开展“优质可信企业跨境人民币便利化”专项行动,降低企业“脚底成本”。目前,人民币跨境结算为企业节省汇兑费用等财务成本8亿余元,资金到账期缩短1天至2天;上百家企业利用离岸人民币市场获得跨境融资174亿元;8家重点企业集团开办跨境人民币资金池带来637亿元的资金流额度。

截至2019年6月底,陕西自贸试验区跨境人民币结算额136亿元。首创的“通丝路”陕西跨境电子商务人民币业务服务平台,被商务部评为全国自贸区“最佳实践案例”。目前,平台入驻企业达148家,1200余种陕西特色产品在线展示,人民币结算金额626万元。

2019年6月,外汇局政务服务网上办理系统和“互联网+监管”系统在我省同步上线,全面实现123项外汇业务的线上办理和19项监管事项的“在线监管”。

国库建设见证陕西经济社会发展进程

1932年2月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在江西瑞金成立。1936年6月底,国家银行西北分行随中央领导机关西迁保安(今志丹),1936年秋,在安塞谭家营成立了陕北省金库,南梁建立陕甘省金库。

1937年9月,中央国库改为陕甘宁边区金库。

1950年,国务院颁布《中央金库条例》,规定各级金库由人民银行代理。1985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条例》,以法规的形式赋予人民银行经理国库的职责。

1986年,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完成辖内国库机构单设工作,形成了以省市县三级国库为主体,商业银行代理支库为补充的国库组织体系。

截至2018年年底,陕西省共有国库机构148个,其中人行113个(1个分库、12个中心支库、34个城区支库、64个县支库、2个乡镇国库),商业银行代理支库35个。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国库业务的发展变迁成为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缩影。

1985年,陕西省国库业务量23万笔,陕西省地方预算收入20.30亿元;2018年,国库业务量已达到3240万笔,陕西省地方预算收入达2243.07亿元,比1985年国库成立之初翻了110倍;预算支出从1985年的27.50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5968.15亿元,增长了217倍。陕西各级国库为地方政府预算收支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了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

陕西国库在全国率先实现省市县税款退更免申请资料无纸化审批,全省136家税务机关与114家国库机构间实现多点对多点资料传输。2017年,陕西省成为全国首家全面实现非税收入电子化直接缴库的省份。

银行间债券市场助力企业融资

2000年1月,西安银行开展第一笔现券交易。截至2019年6月末,陕西省共有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成员51家,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员75家。2019年2月,长安银行成为西北地区首家具有B类主承销商资格的地方城商行。

陕西省法人金融机构主动负债能力不断加强,辖内金融机构累计发行大额存单855只,发行金额5867.5亿元;累计发行6期金融债券,实现融资100亿元。

2006年9月,西安电力机械制造公司在银行间市场发行陕西省首笔短期融资券以来,截至2019年6月,全省非金融企业共发行债务融资工具548期,累计融资8817.4亿元,近10年发行规模年均增长超40%,增加了数以千计小微企业融资的可获得性。

陕西省债券市场的发展大大拓宽了企业和实体经济直接融资渠道。我省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的比重从2013年的12.6%上升到2018年的16.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9个百分点。2018年,陕西省共有26户非金融企业通过银行间市场累计融资1803.7亿元,发行额排名全国第八。

宜君:普惠金融全球倡议(FIGI)中国项目试点

2016年4月,人民银行批准在陕西省铜川市宜君县开展农村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试点工作,人民银行西安分行积极组织推动,初步形成了“金融服务创新+金融知识扫盲+便捷基础设施”的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宜君模式”,世界银行将宜君县纳入普惠金融全球倡议(FIGI)中国项目试点,陕西省政府向国务院申报铜川市全国普惠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用于评价试点成效的“宜君指数”也由试点前的18.4增长到2018年末的52.93,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明显提升。

责任编辑:林晓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