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 / 壮丽70年奋进新时代 / 正文
三秦人物

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

壮丽七十年 三秦谱新篇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19-09-24 09:19 作者:执笔:苏维

 

补浪河公社“长城姑娘治沙连”。资料照片

  位于榆林市榆阳区西北部的补浪河乡,几十年前曾是一个“刮风黄沙难睁眼,庄稼苗苗出不全,黄沙压地又埋房,沙进人退走他乡”的地方。因为地处毛乌素沙漠腹地,全乡80%以上的土地是荒漠。在近百公里的风沙线上,除了星星点点的骆驼刺,几乎见不到绿色。由于土地沙化盐碱化严重,很多人迫于生计远走他乡。

  1974年5月14日,为了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54名平均年龄只有18岁的女民兵,积极响应“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号召,以消除沙害、绿化家乡为己任,在风沙侵蚀最为严重的补浪河乡黑风口安营扎寨,组成了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的前身补浪河公社“长城姑娘治沙连”。修渠、打井、平推沙丘,第一代治沙连队员用3辆架子车、40把铁锹,开启了治沙造林的艰难征程。

  “挖树坑,挖出一锹,立马就被细沙填平;栽树苗,风沙一来,树苗就被拦腰折断;温度高,一瓢水下去,顷刻消失得无影无踪……”“黄风呼呼不见天,黄沙漫漫不见边。从小没有离开过爹妈的小姑娘们,心里越发慌得住不下,想家哭鼻子;吃,没有副食,每天白开水、高粱加青稞面馍。”然而,在如此艰苦的生存环境和工作条件下,治沙连的姑娘们没有轻言放弃。

  住柳笆庵子、吃苦苦菜、人拉肩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治沙的接力棒就这样在一代代队员中传承。正如第一任治沙连连长童军所说:“我们的信念就是一定要把我们的沙漠变成绿洲,一定要在沙漠上栽上树,改变我们几辈子受风沙的苦,改变我们的生态环境。我们为这个信念而奋斗,只有奋斗才会有幸福的生活。”

  自成立以来,治沙连已有14任连长,380多名女民兵。“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乐观向上、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创新进取”,一代代治沙连队员凭着愚公移山式的执着,用青春和血汗筑成百余里的绿色屏障,治理上万亩黄沙荒地,将人迹罕至的“黑风口”变成了 “生命的绿洲”。截至目前,治沙连累计推平沙丘800多座,营造防风固沙林带35条,修引水渠35公里,打机井36眼,种植畜草900多亩、花棒420多亩,种植经济林、彩叶林各300亩,栽植樟子松3000亩、柳树和杨树35万株,治理荒漠1.44万亩。

  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先后被共青团中央、原国家林业部、全国妇联命名表彰为“新长征突击队”“绿化祖国突击队”“三八红旗单位”。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队员,曾受到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如今的治沙连,已成为军地共建的一个典范,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军事训练拓展基地和生态观光休闲旅游基地。每年,来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展览馆参观学习的群众约有15万人次。

  大漠无言,林海有声。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也是榆林人民群众沙漠化治理的一个缩影。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当地群众成为毛乌素沙漠治理的重要力量。新中国成立以来,榆林干部群众以“水滴石穿治沙,百折不挠造林”的精神,探索运用“网格治沙”“天地一体飞播造林”“樟子松六位一体造林”等治沙技术,使860万亩流沙披上了绿装,沙区植被覆盖度提高到60%。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公里。 (执笔:苏维)

责任编辑:林晓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