岚皋县城鸟瞰图。
巴文化浮雕。
丰年到,魔芋长得比人高。
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南宫山。
本文照片均由岚皋县委宣传部提供
岚,山中之雾气;皋,水边之高地。岚皋,地处秦岭南部,大巴山北麓,国土面积1956平方公里,人口17.6万,辖12镇125个行政村11个社区。境内层峦叠嶂、沟壑纵横,有南宫山、千层河、神河源等景点230余处,河流600余条,森林覆盖率79.6%。
然而,曾几何时,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因山高路远、隔河渡水,群众出行难、运输难、上学难、就医难;因土地贫瘠,群众致富难。
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历届岚皋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将这片巴山老林、四塞之地,建成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美好家园,开拓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如今,这些山水林,已成为支撑岚皋经济社会发展的“顶梁柱”,带动群众脱贫增收的“聚宝盆”,实现岚皋可持续深入发展的“原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岚皋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重新认识和定位生态发展,既保护和发展生态资源,又让群众过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日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013年6月,新一届岚皋县委、县政府提出“统筹城乡、全面小康”发展战略和“旅游富民、生态强县”发展目标,详细列出一本“生态经”,誓让岚皋变得“绿富美”,成为人们心中理想的家园、观光的乐园和陕西向南开发开放的前沿。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绿色是岚皋的肤色,绿色是发展的底色,绿色也必将是引领岚皋跨越发展的最终成色!”岚皋县委书记周康成向17万岚皋儿女庄严表示。
绿化净化环境,打造生态家园
9月1日,一阵细雨过后,位于岚皋县城北面的巴山珍稀植物园里植物更显得青翠,宽阔平整的道路在园内依山盘绕,卵石铺成的小道在林下曲径通幽,红色的小花开满路旁,鸟儿在林子里争鸣,三三两两的行人不紧不慢地走着。今年75岁的张道勤老人望着这迷人的景色笑着说:“原来就怕搬进城后不习惯,现在看来,心可以放下了!”
张道勤老人原住在离城25公里的大山上,几十年来,习惯了与山水林鸟做伴。一开始,作为搬迁户的他,一听说要搬进县城,心里直犯嘀咕:“住钢筋水泥结构的房子,少了山水林鸟,还有生活的乐趣吗?”
今年5月,张道勤和家人一起搬进了县城西窑片区的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儿子、儿媳进社区工厂上班,两个孙子上学,他一个人待不习惯,就走出来转转,这不,一走出小区门口就是巴山珍稀植物园,可把他高兴坏了。
仅仅3年多时间,岚皋县就完成易地扶贫搬迁9310户30219人,几乎占到全县农业人口的四分之一;由此上溯到“十二五”以来,累计搬迁群众20209户61218人,其中进县城的就有2万多人。
为了让群众居住环境更加舒适温馨,岚皋县还对全县31个100户以上的集中安置小区进行了同步绿化亮化。很快,青枝绿叶伸进窗,白肚燕子从檐过的景致,出现在各个集中安置小区。
岚皋县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点水源涵养地,肩负着“一江清水供北京”的神圣使命和政治责任。在坚持见缝插针种绿的基础上,岚皋县还多管齐下护绿,相继制定《岚皋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规划》《岚河流域环境综合治理规划》《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等一系列规划和指导性文件。累计建成镇村污水处理设施31处,垃圾填埋场7座,投放垃圾清运车辆50余辆,环保投入连续多年保持在1亿元以上。探索创新的“河长+警长+督查长”治河模式,入选“全国2017基层治水十大经验”和“陕西2017优秀改革案例”,在安康市各县区推广。
“看,鱼,泉鱼!”9月2日,孟石岭镇丰坪村村民方叶成指着自家门前绿树掩映、干净而清澈的小河说:“泉鱼特别爱干净,稍微有一点污染的水域都不去,就喜欢水质清澈的河流。”
方叶成家门前这条河叫支河,沿途有数百户人家。在没有进行环境大整治大清理前,这里垃圾遍岸,水流浑浊,鱼儿没了踪影。村民就一句话:“支河死了!”
4年前,村上对垃圾进行统一收集处理,河里再没有漂过垃圾;对各家各户厨房厕所进行改造,污水不再直排、横流;盛夏时,组织巡逻队,义务巡河;主要滩口安置了电子监控。这些措施,使得绿荫重现,鱼儿归来。“支河复活了!”村民欣喜地说道。
截至2018年,全县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3.22%,城镇污水处理率99.6%,镇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均为100%;森林覆盖率从74.5%增长到79.6%,有林面积增加14万亩,出境水质长期保持Ⅱ类标准,优良以上天数年均达310天。
依托山林资源,发展生态产业
9月3日,南宫山镇红日村一组村民罗祖青,通过微信朋友圈发了一组自家林下长势旺盛的魔芋照片,引来众多圈友点赞。有人留言:“提前预订1000斤!”罗祖青回复:“到时候再说哦!”
罗祖青之所以不敢一口答应,是因为魔芋实在是太走俏了,即使年年都在增加种植面积,全县魔芋种植总面积达到11万亩,但是相对于庞大的市场需求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岚皋魔芋之所以如此受欢迎,一方面在于市场对生态健康食品的追求,另一方面是岚皋打开了魔芋需要林下种植这个“结”。
岚皋魔芋从房前屋后零星种植到大田规模化栽培,曾经也红火过好几年,然而,收成却越来越少,甚至因为受到魔芋种植领域世界性难题“两病”——软腐病和白绢病的困扰,颗粒无收。失落而又不甘心的岚皋干部群众逐渐摸索出了一条经验:魔芋喜欢在林下生长,尤其是槐树林下。
蔺河镇蒋家关村村民闫金富对此深有感受,10年来,他通过在槐树林下种魔芋,从开始的年收益四五千元发展到现在的20万元。“林下魔芋很少有病虫害,一年种植多年受益,投入也不大,老伴和我两人就能管理,收购魔芋的车就在地边等着。”闫金富笑着说。
岚皋县地处全国第二大富硒资源带,80%以上的动植物富含硒元素,每千克土壤含硒0.4毫克到3毫克之间,树叶肥土,天然有机。岚皋县提出以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管护和植树造林为载体,走“大企业引领、大基地支撑、大产业发展”道路,通过“公司+园区+合作社+农户”方式,大力发展魔芋、茶叶、猕猴桃、栝楼等富硒有机特色产品,扎实推进林芋、林药、林菜、林蜂、林禽、林畜等6种林下特色种植养殖模式,聘请1000名贫困群众担任生态护林员,带动每人每年增加工资性收入6000元。
为发展魔芋产业,岚皋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挂帅的魔芋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每年拿出100万元用于奖励对魔芋产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企业、单位和个人。如今,岚皋魔芋已获评为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魔芋产业带动3.2万名群众脱贫增收,魔芋产业收入占到贫困户收入的35.5%,成为农业第一产业。
截至目前,全县林下种植面积30万亩,林下养殖畜禽220万只、蜂1.5万箱,建成各类山林经济产业园区110个,培育林业产业大户2640户,发展家庭林场615个,组建林业专业合作社和林业公司133家,带动贫困户4515户11739人增收。
聚力“十个围绕”,狠抓生态旅游
南宫山,一绝五奇、古木参天;千层河,五步一瀑、三步一潭;神河源,山似驼峰、草如绿毯;全胜寨,四峰耸峙、寨寨相连。乡村,茂林修竹、溪水潺潺、酒菜飘香、瓜果满园。丰富的山水林资源,给岚皋县做强生态旅游业提供了绝好的条件和机会。
2016年,岚皋县结合脱贫攻坚和创建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单位目标要求,提出“十个围绕”抓全域旅游、抓生态旅游措施,即一产围绕旅游调结构、二产围绕旅游出产品、三产围绕旅游搞服务、交通围绕旅游促通达、城建围绕旅游树形象、农林围绕旅游出景点、文化围绕旅游出特色、宣传围绕旅游造声势、政法围绕旅游保平安、各行各业围绕旅游聚合力,促推县域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
一产围绕旅游调结构方面,岚皋县已建成2个省级园林集镇、12个市级园林集镇,1个省级特色旅游名镇,2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4个省级旅游示范村。
二产围绕旅游出产品方面,岚皋县从境内资源和发展现状出发,全域发展绿色食品和生态旅游手工艺品,生产有南宫山富硒富锌茶、富硒矿泉水、竹藤、石砚、根雕、刺绣等生态旅游产品50余种。其中板石画、特色藤编在全省第五届旅游商品博览会上分获金奖和银奖。
三产围绕旅游搞服务方面,岚皋县紧扣旅游要素,鼓励村民兴办各种各类旅游项目。目前全县共发展农家乐806家、农家宾馆108家、旅游商品销售店107家,现有餐位3万个、床位2332个,相继成立2家旅行社,组建了县城公交车公司和南宫山公司客运队,旅游从业人员达3万余人。
项目建设方面,岚皋县在科学实用的基础上,还多了一层与生态旅游相协调的考虑。沿河顺路栽的都是竹子,百里竹林既保护了岚河,又成为游客回归自然、放松身心的一种极佳享受。
为满足游客深层次体验需求,岚皋县还出版旅游文化丛书一套,开发茶艺、竹马、舞狮等旅游文化项目12个、《巴人追梦》特色小戏一台、民歌民舞节目上百个。
抱团取暖,齐抓共管,给岚皋县生态旅游业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局面。
南宫山北线就是一例。7月28日,正是炎热的夏日,然而,到南宫山北线来的游客却络绎不绝。人们除了登山外,还可以去猕猴桃园和毛茸茸的果子合影留念,体验乡村气息;还可以到狮子湾钓鱼,到溪涧边玩水,晚上和这里的人们一起围着熊熊燃烧的篝火载歌载舞,吃吊罐肉、喝摔碗酒,实在是别有滋味。
城关镇茅坪村利用几百亩的“乱石滩”建起了瓜果采摘园,种植樱桃、枇杷、黄桃、西瓜、香瓜等瓜果,树下养殖孔雀、鸽子、大雁、兔子等,游客可现场观光、采摘和购买瓜果。“我家的2亩李子,通过采摘游卖,每年都能收入1万多元!”村民陈永斗笑得合不拢嘴。
“目前,国家银百高速公路安康至岚皋段正在如火如荼建设,将于明年通车,西渝高铁过境岚皋并设站的方案也基本确定,安张常铁路、连接安康南部县区的高速公路也正在设计中,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国家欣欣向荣飞跃发展的背景下,在岚皋17万儿女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旅游富民、生态强县’的发展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岚皋的明天也一定更加美好!”周康成满怀信心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