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 / 壮丽70年奋进新时代 / 正文
”五个扎实“谱新篇 追赶超越再出发

用延安精神绘就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三秦儿女向共和国报告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19-09-16 09:29 作者:陕报记者 王雄 王婕妤 通讯员 刘小艳

延安的秋天层林尽染,美如画卷。祁小军摄

苹果“后整理”选果线。资料照片

健康扶贫义诊活动。资料照片

  林草覆盖的延安市境内,多种珍稀鸟类时常出现在林间枝头。 祁小军摄

  告别绝对贫困: 追梦在新时代的春天里

  今年5月7日,延安正式宣布告别绝对贫困。至此,老区人民的贫困历史一去不复返。

  新中国成立后,延安人民坚持用延安精神建设延安,艰苦奋斗、埋头苦干,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老区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受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社会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延安的经济发展仍然滞后。时至2014年,延安仍有693个贫困村,7.62万户20.52万贫困人口,贫困程度深,返贫压力大,基础设施和社会经济发展滞后,实现全面脱贫任务的形势非常严峻。

  2015年2月,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把老区发展和老区人民生活改善时刻放在心上、抓在手上,真抓实干,贯彻精准扶贫要求,做到目标明确、任务明确、责任明确、举措明确,把钱真正用到刀刃上,真正发挥拔穷根的作用。

  226万延安干部群众迅速行动,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打响了脱贫攻坚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2018年3月26日,在延安市脱贫攻坚誓师动员视频会议上,11个市直重点责任部门负责人公开立下军令状,13个县区也分别签订军令状,向全市人民作出庄严承诺:紧盯1.18万户、3.7万贫困人口脱贫,338个贫困村退出,延川和宜川两个贫困县摘帽,实现全市整体脱贫目标任务。

  立军令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不仅要真抓,更要实干。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徐新荣带头驻村蹲点,访贫困户、查实情、出实招。脱贫攻坚责任咋落实?徐新荣认为,要做到作风实而又实、工作细而又细、措施准而又准,确保村村过硬、户户过硬。

  在黄土高原白于山腹地,吴起县吴起街道办南沟村曾是一个典型的穷村,年轻人都出门打工,村里只剩下年迈的老人和留守儿童。近年来,南沟村以南沟水库为依托,抓住乡村旅游发展机遇,重点打造集休闲旅游、生态农业、文化体验、森林康养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示范村,走出了一条“产业融合、业态多元、结构优化”的可持续发展新路,201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4613元。

  延川县乾坤湾镇,黄河奔流而过。这里位置偏远、交通闭塞,生活条件艰苦,发展最为落后。2017年,乾坤湾镇筹措资金480万元,给全镇16个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各注入3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与延川县文旅集团达成结对帮扶协议,投入穿越黄河旅游项目,每年保底分红5万元。古里村党支部书记冯世明说:“分红的钱一到账,村上就增修了20个猪圈,扩大了养殖规模,脱贫更有保障了。”

  一个个真实的脱贫故事重现了延安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风貌。全市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的13.2%下降到2018年的0.66%,19.5万人告别绝对贫困,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69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彻底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

  退耕还林: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延安样本”

  秋天的延安,满目翠绿。所到之处,宛如绿色仙境,充满勃勃生机。

  从1999年起,延安市委、市政府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号召,在全市开展大规模退耕还林。截至2018年,延安市共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077.47万亩,森林覆盖率由33.5%提高到52.5%,植被覆盖度由46%提高到81.3%,延安因此成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市。

  在退耕还林过程中,延安先后制定出台了《延安市关于全面实行封山禁牧的决定》《延安市占用征用林地管理暂行办法》《延安市退耕还林粮食补助资金兑现管理暂行办法》等30多套制度办法和管理措施。其中,2004年制定出台的《延安市退耕还林成果巩固暂行办法》成为国务院下发《关于切实搞好“五个结合”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通知》的主要依据。治沟造地、栽种山地苹果等成为延安首创、全国特有的解决退耕农户基本口粮田和长远生计问题的有效途径。

  从2013年起,延安又通过自筹资金,率先在全国启动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为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的出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和宝贵的经验。

  20年来,延安人民以执着的延安精神在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黄土地上改造河山,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把以退耕还林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战略任务,全面动员、汇聚力量、矢志不渝,在这块红色圣地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绿色革命” ,为世界提供了一个短期内“生态修复”的成功样本。

  20载沧桑巨变。退耕还林使延安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林草植被明显恢复,春秋季节不再是尘土飞扬,城区空气质量明显好转,生态和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数字显示,退耕还林后,延安城区空气优良天数从2001年的238天增加到2018年的315天。入黄泥沙量由每年的2.58亿吨降为0.31亿吨,降幅达88%。2018年,全市水源涵养能力5.95亿立方米,仅涵养水源一项的生态效益价值就达53.21亿元。“绿水青山”和“圣地蓝”已经成为延安的亮丽名片。

  随着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延安13个县(区)均被列为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区),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华北豹增多了、褐马鸡成群了。2018年6月,子午岭林区发现了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金钱豹,也是迄今为止最大的野生种群。

  退耕还林改变了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广种薄收难温饱”的生活状况,以生态巨变促农民脱贫致富,生动地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据介绍,延安市有80%以上的农民参与退耕还林工程并受益。截至2018年年底,退耕户户均获得补助3.9万元,人均获得9038元。通过发展主导产业,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8年的1356元提高到2018年的10786元。

  苹果“后整理”:让农民在全产业链上增收

  9月的延安,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芬芳的果香弥漫在绿意盎然的黄土高原,丰收的喜悦写在一家家农户的脸上。

  1947年,洛川县农民李新安从当时的河南省灵宝县买回200多株苹果苗,建成了延安第一个集中连片苹果园,开启了延安苹果规模化发展的序幕。在李新安的指导下,洛川县兴起了大队、生产队大办果园的热潮。经过20多年的栽培与发展,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期,洛川苹果在栽培规模、技术、品质上经过实践探索、逐渐积累,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经验和做法,开始在国内声名鹊起。改革开放后,延安开始逐渐推广苹果种植。

  经过70多年的发展,如今,延安苹果产业已经成为陕西苹果的代表符号、中国苹果的风向标、世界苹果的聚焦点。2018年,全市苹果产量达289.2万吨,占全市水果产量的96.7%,苹果产业已发展成为延安市农业的第一特色产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延安已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现代化果业强市。

  然而,经过多年发展,延安市苹果产业种植面积、单位产量等都已达到或接近“天花板”,依靠农户分散经营和扩张规模很难再有大的突破,只有通过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市场化运作、规范化管理来提高农产品的内在品质,通过品牌运营提高附加值,从而实现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同步、农业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兼顾。

  延安市委、市政府深入研究国内外发展趋势,着力破解农产品优质不优价困境、促进产业转型和农民收入倍增,确立了苹果产业后整理重大战略,旨在通过提升分级分选、冷链物流、包装储藏、精深加工和品牌营销能力,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018年,面对50年不遇的花期冻害,全市苹果产量仅为289.2万吨,较2017年减少了34万吨,但是,产值128.7亿元达到历史新高。

  为何2018年比2017年苹果产值增加27亿元?除了冻害带来的减产价高,更多是得益于延安市通过积极推进分批采收、分级销售、冷藏冷运、品牌营销等后整理措施,实现了减产不减收。

  果农从中受益,企业是否拥有智能选果线也成为果商和高端市场是否选择合作的重要因素。据介绍,延安全市建成智能选果线56条,冷气库总贮能达到102.17万吨,有果品精深加工企业15家,组建冷运公司18家,购置冷藏运输车42辆,为苹果产业通过后整理提质增效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果农实现了收入倍增。

  70载深耕土地,70载小树成材。目前,延安苹果种植面积达380万亩,农民人均种植苹果面积2.32亩,100多万人从事苹果产业。果业收入占到延安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0%,南部县农民收入的90%都来源于苹果产业。

  民生建设: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今年1月中旬,在延安市中医医院,延安市宝塔区柳林镇的心脑血管病患者王翠霞接受了来自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医生的治疗。“现在住院环境变得更干净、整洁,而且我在家门口就能接受来自北京医师专家的治疗,很是方便。”王翠霞由衷感叹。

  5月24日,在中央音乐学院·延安“5·23”音乐节上,观看了“致敬延安”中央音乐学院民族室内乐团赴延安专场音乐会的观众周媛说:“演出特别精彩。这样的演出可以陶冶情操,希望延安以后可以多多举办这类文化活动。”

  8月末,一则大雨中延安新区第一小学教师为学生们撑伞挡雨的暖心新闻刷屏,全国网友为高素质教师点赞,延安教师关心学生的表现也因此受到关注。“孩子能在这样的学校学习,我们家长感到放心。”学生家长李春梅说。

  这都是延安人民切切实实获得的幸福。延安市委、市政府始终围绕“衣食住行、业教保医”等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民评民说为标准、民心民力为依靠、民意民声为依据、民愿民盼为方向、民惠民富为目标,带领老区人民向幸福迈进。

  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优质的医疗资源,是延安人民梦寐以求的愿望。延安市委、市政府持续深化医改工作,不断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被确定为国家试点,子长医改模式在全国推广。如今,延安医疗服务水平整体跃升。市级医疗服务体系已经健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整体托管市中医医院,妇女儿童医院正式组建运行,形成了市区三家综合医院齐头并进、良性竞争,专科医院补充的医疗服务新格局。

  在延安,“上学难”“择校热”“大班额”曾是不少学生家长面临的问题。为解决好这一问题,延安市进一步规范招生秩序,2018年秋季学期起始年级班额控制在56人以内。同时,统筹延安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学区划分,实施中小学招生入学制度改革,出台《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实施意见》,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政策。高中实行全市统一招生,强化学籍管控,严格招生计划管理,“大班额、择校热”问题有效缓解,多措并举解决教育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获得广泛社会好评。

  对一座城市来说,文化如春风细雨,润物无声。延安市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近3年来,延安市共创作大戏13部,小戏(小品、曲艺)51部,歌曲55首。征集文艺精品共96个,重点文化资助项目99个,向省委宣传部推荐6个重大文化精品和5个重点文艺创作资助项目。延安市还制定了《延安市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规划》,全市52个乡镇(街道)综合文体服务中心、478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任务圆满完成,成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真正实现文化惠民到达“最后一公里”。

责任编辑:林晓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