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君全景图。
宜君县新兴产业——香菇。
宜君县肉兔科技产业扶贫示范项目种兔繁殖基地。
动漫花溪谷惹得游人醉。
彭镇高村百亩水稻示范基地。
一座座钢架大棚立于田间、一处处生产场地热火朝天、一张张笑脸如花绽放…… 9月的宜君,瓜果飘香,风景如画。田间地头传统农业生产和新型农业产业齐头并进,特色富民产业呈现出遍地开花的喜人局面。
近年来,宜君县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突出生态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调结构、转方式、提质量、促发展,全力培育草畜、瓜菜、林果、中药材、稻米、香菇、小杂粮等特色富民产业,实现了贫困群众“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的目标。
1 强党建 加快产业发展步伐助力乡村振兴
婀娜多姿的药用牡丹花竞相开放,一座座食用菌大棚蔚为壮观,一只只洁白的肉兔在现代化兔舍中茁壮成长……这是9月记者在宜君各乡镇看到的景象。通过“党支部+”等形式发展的产业示范点如同星星之火,正以燎原之势在宜君全县推广。
宜君党建工作站打破村集体经济组织单一经营格局,抓住“宜农股”、“光伏发电”、“宜君核桃”、“宜君苹果”、中药材等特色品牌项目,积极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形成了“产业连片、协同发展”的格局。宜君县围绕生猪、肉兔、食用菌、中药材四大特色产业,扎实推进10个县级产业扶贫基地、4个扶贫工厂、15个扶贫车间、6个旅游扶贫示范区建设,为57个贫困村建成了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培育了村集体经济组织,为117个行政村建成了电子商务服务站,夯实了群众脱贫基础,有效解决了贫困村脱贫摘帽缺乏集体经济的难题,形成了县有主导产业引领、镇有特色产业支撑、村有集体经济保障、户有长短项目稳定收入的产业格局。
“村上的企业,每个村民都入了股,我也入了1万元的股,到年底就能分红。而且,我在村企业打工,每月还有2800元的工资。如今生活有了奔头,这样的好事,以前想都不敢想呀!”9月2日,在宜君县棋盘镇黄埔寨村的生态循环种鸡养殖基地里,正忙着收鸡蛋的村民鲁喜梅乐呵呵地对记者说。
当了半辈子农民的鲁喜梅,现在又有了两个身份——“新股民”和“上班族”。 鲁喜梅入股到村上的养殖基地,除能领到入股红利外,还可以在家门口打工,做一名“上班族”。“自从村上有了这个产业后,我就没有再去别的地方打工了。以前种地收成不好,收入也少,家里还有学生和老人,生活很困难。现在上班后,我每月都有稳定的工资,生活也有了保障,这日子是一年比一年过得好!”鲁喜梅说。
现在,像鲁喜梅这样农民变股民的村民,在宜君县越来越多。宜阳街道办牛家庄村按照“党支部+公司+贫困户”模式,实施年产50吨玉米醋加工项目。玉米醋系列产品成了抢手货,75户贫困群众或在醋厂务工,或享受分红收益,每户每年平均增收500余元。
宜君县与江苏盐城市大丰区合作,成立宜君县创意工艺品有限公司,项目计划总投资3000万元,同时可为500名群众提供就业岗位,辐射带动了哭泉、棋盘、彭镇等乡镇社区工厂蓬勃发展。
“党支部+产业示范点”“党支部+产业基地”的蓬勃发展,促使宜君县“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在鲜红的党旗引领下,一条脱贫致富、壮大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新路呈现在眼前。
2 提效能 夯实产业发展根基确保绿色基调
作为渭北农业产业化强县的宜君,一直大力发展传统农业,努力追求和践行农业全产业链模式。通过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相互支撑,实现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而通过这种新农业模式的打造,在未来,宜君县也将通过农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一望无际的玉米田,储满了宜君百姓的希冀,也储满了欢乐和幸福;东部塬区的果园里正迎来采摘季,一个个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让人垂涎三尺。南塬、北塬、塬畔处处是苹果,院前院后的空气里充满了苹果香味;房前屋后晾晒着核桃,山区的老百姓自豪地称核桃树为“摇钱树”。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宜君县就把玉米、核桃、苹果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三大主导产业,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三大产业蓬勃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依据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宜君县持续推进玉米、核桃、苹果产业开发,初步形成了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营销市场化、服务社会化的发展格局。截至目前,宜君县玉米种植面积34万亩,连续6年被农业农村部(原农业部)确定为玉米高产示范县,宜君玉米成为陕西省首个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的粮食作物;苹果发展到27万亩,累计获得36项国家级奖项,“怡君”牌商标荣获省级著名商标;核桃面积43万亩,通过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农业主导产业品牌效应更加凸显。三大主导产业已真正成为宜君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有力支撑。
3 调结构 培育多元产业格局助力脱贫攻坚
宜君县始终在优化农业产业布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上下功夫,强力推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33”工程和特色产业“双十双千”振兴计划,定方案选龙头,建基地带农户,形成了“龙头企业+村党支部+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特色主导产业+菜单式产业扶贫+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确保贫困户增收、贫困村退出和贫困县摘帽。
宜君县确定47个产业类项目,投入整合资金1.54亿元,推进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供给优化升级。采取县级领导包产业、联基地,部门、乡镇齐抓共管强力推进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建设。目前,肉兔繁育基地已建成,其中种兔1.2万只、已产8万只兔苗、出栏3万只,5个肉兔养殖小区建成投用,已出栏肉兔5万只。与新希望集团签订肉猪协议,一期投资1.6亿元建设云梦南古种猪繁育场,目前已完成土地流转,10个生猪育肥场已经全面建成,投放仔猪5122头。哭泉镇麻庄村、棋盘镇迷家河村、太安镇榆树湾村50座食用菌大棚建成,已上架菌棒32万棒并已出菇。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立了84个村集体经济组织,确定“三变”改革示范村30个,为全县57个贫困村每村注入50万元扶贫资金发展产业,针对2018年脱贫摘帽实际,确定40个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入股到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发展肉兔产业,每年为每个贫困村分红8万元。另有13个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入股到县文旅公司发展文化旅游业,确保每个村不低于5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为棋盘镇黄埔寨、彭镇仙马渠、彭镇拔头塬和云梦乡山长河4个贫困村注入50万元资金自主发展产业。同时,通过“宜农股”和苏陕协作等多渠道增加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深入推进“菜单式”产业扶贫,不断提升产业扶贫成效。采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上菜、政府审菜、贫困户点菜、财政买单”的运作方式,即贫困户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购买种苗、种子进行自我发展,并与出售方签订技术服务和保底收购合同,财政给予贫困户购买费用补助及入股分红投入。2018年,提供半失劳贫困户认购农业设施菜单9个130户,一般贫困户入股村集体经济组织菜单20个625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菜单12个602户。
4 建基地 示范引领 抱团发展鼓起群众钱袋子
在宜君县各乡镇的中药材种植园里,党参、黄芩、黄芪、柴胡、丹参正茁壮成长,紫色、黄色的小花竞相怒放、香气袭人,种植户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我家26亩地全部流转给了药材企业,每亩地流转费500元,共收入1.3万元。我们夫妻俩还在园里打工,一天一个人能挣100元,加上土地流转费,一年收入也有近4万元。”九寺村村民张永生说。张永生打工的地方是2017年成立的九寺优质中药材繁育种植示范基地,该基地主要进行丹参和黄芪的繁育和种植。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基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2017年,我们经过多方市场考察引进了中药材种植,依托天士力医药集团的销售渠道, 以九寺村为中心逐步打造现代化中药产业园。目前,中药材种植面积3500亩,带动村民300余户1400多人增收致富。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扩大中药材种植面积,力争到明年年底达到5000亩,让群众早脱贫、早致富。”宜君县雷塬综合服务中心主任郭延红介绍。
“过去村民想挣钱,只能外出打工,现在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干活速度快的村民一天能挣200元,速度慢的也能挣100元,在园区打工一年就能挣8000多元。”九寺村党支部书记舒福民说。去年4月,宜君县本草堂药业有限公司入驻焦安村,建起了千亩中药材示范基地,涉及焦安组、冯家河组、咀头组,并辐射带动五里镇白河村。目前,该公司每年培训农民300人,带动种植户2.24万人,使每户增收近3万元。目前,宜君县建成300亩以上连片种植基地21个,千亩以上连片种植基地3个,主要品种有党参、黄芩、黄芪、柴胡、丹参等。
在五里镇现代农业园区内,种植基地分布在兴市村、榆舍村、雷声村等5个行政村,占地500余亩。其中,设施大棚104座,主要生产西红柿、辣椒、黄瓜、西瓜、葡萄等11个品种的蔬果。蔬菜生产基地于2009年通过无公害认证。园区通过“1+2+3”产业脱贫等运行模式,引导贫困户以土地、扶贫资金等入股,除年终领取分红外,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还可以到合作社务工,领取工资,即联股、联业、联营等帮扶措施,带动全镇42户137名贫困群众脱贫增收,贫困户户均增收3000元。
本文照片均为资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