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节,满是家的味道。
老点心仍然是这个节日里很多人的最爱。
“私房月饼”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严把质量关,让市民吃上放心月饼。
茶月饼走进平常人家。
中秋节前夕,谭佳乐(左二)与家人团圆聚餐。
过去的月饼包装纸和月饼购买票。 本文照片均由陕报记者 喜顺摄
“无月饼不中秋。虽然月光依旧,但这些年的月饼已截然不同。”50多岁的赵红波说。
专属于中秋节的月饼,携带着不同年代的独特记忆,深深刻进不同年代人群的中秋记忆里。甜蜜、苦涩、伤感、幸福……月饼诉说着不同的中秋故事。
9月3日下午,在西安市南郊中海城小区,记者听到几位“老西安”聊起他们记忆中的中秋节,言语中蕴藏着深厚的情感。
最忘不了的是记忆中的味道
“1972年,我家就住在东大街炭市街。那年正赶上中秋节,9岁的我带着奶奶做的豆沙饼,去找中秋节仍然在工作的父亲。”回忆小时候的中秋节,西安市民刘恭昌告诉记者,“当时家里的生活条件没有现在优越,能吃上奶奶给我们做的豆沙饼,就算是过中秋节了。”
几十年后的今天,再遇到中秋节,他反倒更怀念小时候的豆沙饼。猪油拌面再包上豆沙白糖馅,那甜蜜的口感就是记忆中最美好的味道。刘恭昌说,如今的城市生活,让他想吃什么随时都能买到,但儿时的味道仍在心中萦绕。
同是西安市民,今年50多岁的焦秋蝉告诉记者,她小时候家里的经济条件还算不错,每到中秋节,父亲都会把提前买好或者自家养的鸡杀掉过节。“那时候我还小,白天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到了晚上哥哥和我用麻纸包两块父亲从北京带回来的月饼,坐在院子里和左邻右舍的小朋友一起吃月饼赏月,可热闹了。”焦秋蝉说,那时,一包月饼总会被送来送去,到中秋节当天,月饼渗出的油都会浸透包装纸。当时的月饼虽然没有精美的包装,但一张粗糙的麻纸里包裹的就是儿时的美味。
最怕的是没了节日的味道
在物资匮乏的时代,面粉、油都是紧俏货,油少了会导致月饼皮油分不足,饼的外层口感很干,咬上去硬邦邦。“那时对原材料不讲究,有个甜味就行了。”62岁的宝鸡市民李长明说,配料比例也都是靠工人手感掂量,没个定数,即使口感欠佳,依然不影响中秋节时月饼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而现在,最怕的是没了节日的味道。
改革开放前,月饼绝对是稀罕物,有钱都买不到,还得托关系。李长明回忆,即使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要想吃到作为节令点心的月饼,除了粮票外,还必须得有中秋节特供的月饼购买券,限时限量供应。一块月饼的价格大概是几分钱到一角钱,可算是食品中的“奢侈品”了。
当时生产月饼的企业极少,全是手工制作。在当时的西安晶晶食品厂,中秋节前夕,做月饼的工人会全部上阵,深夜里也能听到车间传出“砰砰砰”敲月饼模子的声音。两三位工人一组,一天最多也只能做1000多块月饼。月饼出炉后,厂里派车直接送到糖酒公司和国营商场的销售点,很快就被一抢而空。当时,在最热闹的西安市东大街炭市街口的一家国营商店,买月饼还要排队,过节的气氛很浓很浓。
最怀念的是吃的味道
“小时候,只知道中秋是石榴成熟的季节。每逢中秋节,奶奶都会把后院的石榴摘下来分给我们,然后我们就会开心地在院子里吃着月饼、石榴,听着奶奶讲嫦娥的故事。”50多岁的西安市民焦西平说,印象最深的就是五仁月饼,馅里面有冰糖块、青红丝。那时,青红丝是妹妹的最爱,大家就都把月饼里面的青丝和红丝挑出来给妹妹留着,她欢喜得不得了。
“20世纪70年代初,街面上的月饼基本都是散卖,虽然花样不是很多,但需要凭票购买。”咸阳市民王晔说,他是20世纪60年代初出生的,小时候最盼望能吃上一小块里面包裹着冰糖块和青红丝的五仁月饼,香甜的味道至今记忆犹新。“那个年代,很多东西都是限量供应的,快到中秋节时,我们全家凭票只能买上一斤月饼。”他说,每次月饼买回家,父亲都会锁到半截柜里,防备着孩子们一下子吃完。
“中秋节夜里,父亲才会把柜子打开,母亲拿出月饼。我们就像小鸟一样围在母亲身边等着分月饼。虽然每人只能分到一小块,但是吃到嘴里的瞬间就会感觉很幸福。特别是分到带有几根青红丝的月饼时,慢慢咂着甜滋滋的味道,让人回味无穷。”王晔回忆,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秋节的月饼就多起来了,人们会把月饼四个五个一叠,或十到八个一捆,外面用黄色麻纸包上,中间再加个正方形的小红纸,用麻纸绳一扎,就是一份像模像样的礼品。
最想找回的是传统的味道
48岁的渭南市民王晨,小时候特别盼望过中秋节,就是想那一口香喷喷的月饼。“当时在西安市东厅门天生园糖酒副食站上班的爸爸,每年中秋节前都会带回来两三块月饼,交给妈妈锁进柜子里。等到中秋节那一天拿出来,由家里表现最好的孩子切开。”王晨记得,他把月饼小心翼翼地拿刀切成8块。“慢慢拿起一块咬一层皮,再一口一口地舔里面的馅,用手捧着,连落在手心的碎渣都会舔干净。”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月饼已不再是稀缺品,包装也开始讲究起来,流行起纸质的月饼盒,盒子上绘制着富有中秋韵味的玉兔、嫦娥奔月、花卉等图案,显得比较有档次。
“有一段时间,月饼似乎变了味。”王晔回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各种各样的人情往来,市场上出现了各式高端月饼。一些厂家在月饼盒中放上茶叶、红酒,还有高档化妆品甚至手表,价格也由以前的几十元一盒狂飙到几百元甚至几千元一盒,“天价月饼”席卷市场。
如今,传统口味的中秋月饼已经慢慢淡出了我们的视野,可不同年代的中秋故事仍深深刻在我们的记忆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