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 / 壮丽70年奋进新时代 / 正文

一切为了人民健康

——陕西省结核病防治研究所创新发展纪实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19-09-10 10:01

 

 

  面对重大传染病,他们与疫情做斗争,向病魔宣战,是冲锋在第一线的白衣战士;

  面对患者,他们经常不被理解,被拒绝,不曾动摇过他们救治患者的坚定信心;

  面对高传染风险,他们迎难而上,坚守岗位,是结核病防治战线的健康卫士。

  “我们的幸福生活,源于他们对健康的坚守,在结核病防控工作中他们用真诚守护着万千百姓的健康,履行着他们的使命与担当。”陕西省结核病防治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张天华这样描述这个群体。

  结核病是一种经呼吸道传播的慢性传染病,在全球广泛流行,严重危害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

  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我省结核病防治工作起步较早,防治机构从无到有,防治队伍从弱小到强大,检测手段从痰涂片检查到基因检测,防治模式从归口管理到定点诊治。时代变迁,防治体系由单一到多部门联合,体系建设不断完善,见证着我们公共卫生防控能力持续增强。

  随着结核病防治工作开展的不断深入,自2002年以来,我省累计接诊疑似肺结核患者160多万例,发现和救治肺结核患者39.4万例,结核病报告发病率由2005年的107.5/10万,下降到2018年的55.9/10万,疫情降幅达到48%,有效遏制了结核病疫情。据估算,避免135万健康人群受到传染,减少新发病例13万人,有力维护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促进了社会经济良好发展,为健康陕西作出巨大贡献。

  沧桑巨变 开启陕西结核病防治新篇章

  一组数字,穿越历史隧道70年,它的转变,不仅凝聚了人类同结核病进行的卓有成效的斗争,同时,折射出关注民生、呵护民生,一直是政府及结防人的心愿。

  砥砺铸青虹,70年集大成。

  在和这个古老传染病的较量中,陕西防痨队伍在磨砺中成长,在实践中提升。他们用实际行动,为陕西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答卷。

  1951年,陕西省结核病防治研究所建立,积极开展病人发现、病人的治疗管理、卡介苗接种、宣传教育和人才培养等工作。随后,西安市、宝鸡市、咸阳市、铜川市、延安市先后成立结核病防治所。

  省结核病防治研究所积极组织开展结核病疫情摸底调查,1980年开展了延安市不同职业人群5万人的抽样调查;1979年、1985年、1990年分别开展了3次全国结核病流行学抽样调查,摸清了全省结核病疫情。

  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球结核病处于紧急状态”。面对严峻的防治形势,陕西省以抓“归口管理”为突破口,以国际合作项目为依托,努力提高病人发现治疗管理水平。

  1997年,我省引入中国政府与世界银行合作的“世界银行贷款秦巴山区综合开发扶贫项目结核病资助项目”。该项目覆盖陕西商洛、安康、汉中3市10个县区,致力于解决我省秦巴山区大多为国家级贫困县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问题。

  “虽然,那时药费减免的金额有限,覆盖的人群也有限,但毕竟对于我省结核病防治及结核病患者来说,这是一个历史转折点,从此,‘免费治疗’之路越走越宽。”陕西省结核病防治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张天华说。

  面对全球范围内结核病不利因素反弹而导致疫情大幅回升的严峻局面,特别是2002年以来,陕西结防人主动应对,迅速转入“政府主导,汲取国内经验,借鉴国际理念,强调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动员全社会参与,落实国家结核病控制规划”的时代,将结核病防治工作纳入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实施了多个结核病防治规划,使全省结防事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项探索。60余年的风雨兼程中,陕西结防人以大无畏的人道主义精神,挽救了数以万计患者的生命与家庭完整。

  近年来,我省结核病防治的各项工作成绩突出,走在全国前列。我省结核病防治机制基本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的结核病防治模式;保障力度不断加大——2015年开始,我省将结核病防治纳入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病人管理、追踪、健康教育、培训等工作投入不断加大;防治能力稳步提升——通过分级分批的轮训、培训,基层医务人员结核病防治服务能力有了明显提升;防治体系日臻完善——结核病防治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了政府在结核病防治工作中的主导地位,有效整合医疗资源,规范结核病诊疗服务,开启了我省结核病防治新篇章。

  三级防控 构筑结核疾控诊疗新模式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各方努力的脚步也从未停歇。

  “要真正发挥三级防痨网络的作用,及时督导与严格落实必不可少。”省结核病防治研究所所长张天华说。目前,省结核病防治研究所坚持定期对县、乡、村级结防工作进行督导,全面追踪了解病人档案管理和康复情况。县、乡、村级定期进行的逐级督导,及时电话联系病人复诊,到每一个病人家中督导服药、宣讲健康知识。正是在这样重复性的施治与督促中,病患的很多难题得以解决,政府主导的作用也日益形成。

  2015年,洛南县人民医院结核病门诊医生杨红民的角色发生了转变。这一年,陕西省卫计委正全力推进新型结核病防治管理模式,构建“在卫生行政部门领导下,建立定点医院负责病例诊断、治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患者访视管理,疾控机构负责规划管理的分工明确、协调配合的防治服务体系”。随着结核病防治管理模式的转变,全省县区的结核病诊疗工作正式由疾控机构向定点医院移交。新型结核病防治管理模式的建立契合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突出政府在结核病防治工作的主导地位,有效整合医疗资源,最大限度发挥医疗、疾病控制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各自在结核病防治工作中的职能优势,形成合力,有利于加速结核病的控制。

  目前,全省10个设区市、108个县(区)均设有结核病定点医院负责结核病诊疗工作,各市、县(区)疾控中心负责结核病规划管理工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患者管理,“三位一体”新型结核病防治管理模式顺畅运转,为结核病患者提供发现、诊断、治疗、管理等全周期健康管理服务。

  民生工程 为百姓带来更多健康福祉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充分体现了对维护人民健康的坚定决心。为积极应对当前突出健康问题,必须关口前移,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努力使群众不生病、少生病,提高生活质量。

  结核病不仅是严重公共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控制结核病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的工程,既需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落实发改、财政、社保、民政、教育、广电、司法、卫生等部门的责任,加大投入,提供良好的保障措施,持续实施现代、科学的控制策略;更需要全社会各阶层,各单位的共同努力和全民的积极参与,最终形成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群防群控的良好机制。

  张天华介绍,从2010年起,每年由省级财政拿出1492万元,在国家重大公共卫生结核病项目经费的基础上,扩大结核病免费诊治范围,进一步减轻肺结核患者经济负担,对肺结核患者实行“两免一加强”,确保结核病防治策略可持续发展。截至2018年,9年间共落实省级结核病专项经费1.29亿元。2012年,将耐药结核病纳入重大疾病保障病种范畴。 2015年,省合疗办出台政策,对于结核病患者,在用好公共卫生专项费用的基础上,剩余部分纳入新农合门诊报销,报销比例70%。普通结核病住院病人,三级定点医疗机构报销比例提高到70%。在诊疗优惠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了结核病患者就医经济负担,让患者能看得起病,看好病。

  润物无声,健康守护。不忘初心,全省结核病防控战线的医务工作者以艰苦奋斗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毅力、团结共进的力量和义无反顾的决心推动结核病防控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培育新模式、把握新机遇、应对新挑战、建立新目标,为了百姓福祉,为了人民的健康,奋力谱写我省结核病防治工作发展新篇章,以优异的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林晓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