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 / 壮丽70年奋进新时代 / 正文

汉中:丝路源点换新颜 “三市”建设谱华章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19-09-06 08:42 作者:记者 陆晟

70年风雨兼程,作为“丝路源点”的汉中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9月5日,记者从我省“奋力追赶超越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八场发布会上获悉:新中国成立70年来,汉中从“百废待兴”到“百业兴旺”,从“小城旧镇”到“最美城市”,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确立新时代追赶超越建设“三市”的大目标,总体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70年来,汉中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实现高质量发展与中高速增长的有机统一。从经济总量来看,汉中GDP由1949年的1.81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471.88亿元,人均GDP由96元增加到42754元,正在向中等发达城市挺进。从经济结构来看,截至2018年,汉中一二三产结构比例为14∶47.7∶38.3。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汉中不断壮大现代材料、绿色食药、装备制造、文化旅游、新型能源、新兴产业“六大产业集群”。2018年,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达1580.08亿元,装备制造、现代材料、绿色食药三大支柱产业占比86.05%。

城乡统筹发展,协同并进。汉中深入实施“双百”城市战略和美丽城市建设三年行动,全面推进“四城联创”活动。一县一策推动县域经济竞相发展,汉台GDP突破300亿元大关,南郑成功撤县设区,城固跻身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十强县,西乡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洋县荣获全国有机产品十佳县,勉县、略阳、镇巴探索绿色循环发展新模式,留坝被命名为全国首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宁强、佛坪荣登2019中国最美县域榜单。

改革开放激活力。汉中坚持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优环境聚要素促融合,不断提升汉中区域中心城市能级。统筹推进国资国企、财税金融、放管服、党政机构等重点改革,组建市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非公经济占比达53%。围绕发展“三个经济”,强化硬件支撑,做强“三个经济”大通道,西成高铁变天堑为通途,西汉、十天、宝巴高速建成通车,汉中丝路源点城市、“西三角”节点城市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同时,汉中加强对主体业态的培育,构建“三个经济”新平台,规划实施“六个生产交易中心”,聚集高端要素,打造“三个经济”新引擎,实施“四向融入、全域开放”战略,成功举办首届朱鹮国际论坛,使得朱鹮文化展亮相日本大阪G20峰会,打响张骞故里文化经贸使团品牌,招商到位资金年均增长15%以上。

多措并举惠民生。汉中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核心指标,创新推出全链条产业扶贫、公益性岗位就业扶贫、医健一体健康扶贫、“一抓两促”教育扶贫、“六种形态”通汉协作扶贫等模式。2012年以来,汉中减贫88.69万人,贫困发生率由34.5%下降到5.15%。佛坪、留坝率先摘帽,汉台整体退出,剩余8个贫困县有望今年顺利摘帽。此外,汉中着力增强群众获得感,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前一年完成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和省“双高双普”达标县创建。“医共体 健联体”模式在全省推广,健康汉中建设迈上新台阶;文化惠民工程实施,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全面覆盖。

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构建生态文明新体系。汉中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以秦岭违建专项整治为首战、四个保卫战为接续,汉中全面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2018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31天,汉中成为全省唯一十项指标全面变优的市。“两厂(场)”建设实现县区全覆盖,汉江、嘉陵江出境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水环境质量居全省前三,汉中成功创建陕南唯一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实施陕南森林化战略和国土绿化行动,构建山区绿屏、平川绿网、城市绿景三大体系,建成8个国家级、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59.1%;发展生态利用、循环高效、低碳清洁、环境治理“四型”绿色产业, 4大循环体系耦合共生,18条循环产业链纵向延伸,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3.45%。绿色发展正成为汉中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形态。

责任编辑:林晓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