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 / 壮丽70年奋进新时代 / 正文

志丹县的红色记忆

来源:陕西党建网 发布时间:2019-08-20 17:01 作者:刘洁玉 高原

44022069F49529EDDFA561284AC32C96.jpg

近日,“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采访团采访团,来到志丹县,重温红色记忆。志丹县原名保安县,1936年6月,为纪念“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刘志丹而更名。 

保安革命旧址

  在志丹县保安革命旧址纪念馆毛泽东旧居门前,讲解员张丹介绍说:“毛主席那幅身穿红军蓝灰军装,头戴红星八角帽,红光满面、神采奕奕的经典照片,就是斯诺在这里拍摄的,它将毛主席和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辉形象传遍了全世界。” 

  1936年7月初,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和医生马海德进入陕北苏区。7月14日,斯诺和医生马海德来到了革命红都志丹,受到了中央领导和志丹人民群众的热情欢迎和接待。 
  7月16日,斯诺和马海德见到毛泽东主席并进行采访。毛泽东和斯诺一共进行了10余次的谈话,开始毛泽东对斯诺讲的是苏维埃政府的政策、抗日战争的形势方针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问题。后来毛泽东用了大量的时间讲述了他的家庭和他自己的前半生。这是毛泽东把自己全部家底亮了出来,说的都是心里话。这期间,斯诺和马海德还去了甘肃、宁夏,采访了红军高级将领,聆听了红军长征故事。 
  1937年10月,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西行漫记》)出版发行,随后,《西行漫记》被翻译为法文、德文、俄文等十多种语言,销往世界各地。“斯诺对陕北苏区和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的真实报道,打破了国民党对红军的造谣污蔑和新闻封锁。”讲解员张丹说。

3738AC7A8DE78467B60C720160813EC4.jpg

中国人民抗日大学旧址

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旧址位于志丹县城南前桥沟半山腰,占地面积3052.6平方米,现保留有校长林彪、教育长罗瑞卿、党总支书记莫文骅、科长陈光,政治委员罗荣桓的旧居及一科教室和学员住室等共有十多孔窑洞、三间瓦房。

该校前身为瑞金时期的中央红军政治学校,后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大学,1936年6月1日在瓦窑堡又创建为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1936年7月,“红大”随同党中央机关一起搬迁到志丹。当时,红大分为三个科,其中一科共有学员40名,主要是红军师团级以上干部;第二科共有学员225人,主要是培训营连级干部,第三科共有学员800人,主要是培训排干部和部分老战士。

据志丹县文物研究所所长李建翔介绍,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在志丹办学期间,校舍、教员和教材极度缺乏,并且面临残酷的战争环境和生存危机,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情况下,红大依然能够蓬勃发展,为即将到来的全面抗战准备了干部力量,同时也是一所为民族解放培育钢铁栋梁的红色“革命熔炉”。

讲解员乔娜介绍,保安革命旧址纪念馆自1966年1月建馆以来,对外开放毛泽东、周恩来等主要领导人旧居和中央军委会议室、中央政治局会议室、中国抗日红军大学旧址。现保存有旧址石窑洞和房子24孔(间),占地2362平方米,馆藏等级文物24件,1997年又建起了“红都保安”陈列室,极大地丰富了展览内容。

547B98CAD000817102CEAFD99072DDA0.jpg

刘志丹烈士陵园  

英雄是需要崇敬和缅怀的,刘志丹是志丹人民的英雄,人们为了纪念他,在志丹县城北的炮楼山和瓦窑山之间的山坡上,为他修建了这座陵园。

刘志丹原名刘景桂,字子丹。1903年10月4日出生于陕西省保安县(今志丹县)。从青年时期起投身革命,到1936年4月14日,红二十八军军长刘志丹在率部渡过黄河东征、攻打山西省中阳县三交镇的战役中,左胸中弹,壮烈牺牲,年仅33岁。
  如今,英雄已离我们远去,留下的是他长存的精神。在陵园中,唯有细细地阅读刻在石碑上文字,才能更深刻地了解一位英雄的存在,纪念厅正中的碑石上,镌刻着毛泽东主席在1943年志丹陵落成时的亲笔题词:“我到陕北只和刘志丹见过一面,就知道他是一个很好的党员。他的英勇牺牲,出于意外,但他的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的精神,永远留在党与人民中间,不会磨灭的。”在陵园的原碑陈列馆里,陈放的每一块碑文情深意切,让人感动。 

原志丹县党史办主任刘志学说:“回顾党的历史在志丹有很多闪光点,尤其是中央红军来到陕北,共召开了21次政治局(扩大)会议,研究方略,发布决定和指示,调整各项政策,都为红军走向胜利奠定基础。”

F1D00DC3A02CF68D60B38A26F9706497.jpg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