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 / 壮丽70年奋进新时代 / 正文

从“匮乏”时代的凭票供应到“扫码”“刷脸”的多元支付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19-08-14 09:09 作者:陕报记者 喜顺 实习生 朱欣月

  工作人员展示“云闪付APP”设备。

  不同面额的人民币和曾经使用过的票证。

 当年使用的全国通用粮票。 杭州市民1962年使用的肥皂票。 

当时的油票补助券。 当年上海市民使用的缝纫机购买券。 

陕报记者 喜顺8月13日翻拍

  商店里的“刷脸支付”设备。

  快捷方便的微信扫二维码支付。

  银行卡刷卡支付。

  那是一个凭票吃粮的年代,也是靠粮票、布票等票证过日子的“票证时代”。

  如今,足不出户就能上网缴水电费,上街买东西付款从用手机扫“二维码”到“刷脸”支付……这些方便快捷的支付方式,已经为越来越多的群众所熟悉。而在几十年前,买东西,并不是一件“想买就买”的事。

  “网络发达了,出门买东西不用带现金,比起以前方便得多了。”在位于西安航天城的一个菜市场里,市民胡秋蝉一边买菜一边对记者说。

  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胡秋蝉清楚地记得,在她小的时候,老百姓购买粮油副食等,光有钱还不行,买粮得用粮票、买布得用布票、买肉得用肉票。

  “过去买东西不能‘任性’,有些东西不但要排队,还要票证。在我印象中,最开始用粮票兑换的就是粮食。因为当时物资比较匮乏,不能做到敞开供应给大家。我记得1963年,父亲还带我去买过‘口袋面’呢。”胡秋蝉回忆。那个时候,票证发放虽然很多,但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买得到。除了票证,还有各种购货本,如粮本、副食本、煤炭本等。除此之外,大件、贵重的商品,还有自行车票、缝纫机票、手表票等。

  到了1985年,国家取消了长达30多年的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极大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丰富了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老百姓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一日三餐,副食增多,主食减少,那时候基本上家家户户粮票都有盈余。

  胡秋蝉说,不用粮票确实比之前方便多了,而且买东西也不限量了,人们不用再为吃不饱发愁了。物资短缺和紧张,已经成为老百姓最深刻的记忆之一,永远留在了那个年代。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西安市东大街上的商店慢慢多了起来,物品种类也变得丰富了。买东西排队的现象慢慢消失了,粮票也退出了人们的生活。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去市场买东西已经十分方便,从过去的排队购买,变成了选购自己需要的商品。而在买一些大件物品时,用银行卡支付也成为许多人的选择。

  在物资丰富的今天,科技与人工智能越来越多地进入到人们生活当中。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们必备的工具,买东西付款,又有了新渠道。胡秋蝉紧跟时代脚步,各类支付程序在手指间轻松地操作。

  7月15日,在外地某高校当老师的女儿回西安了,62岁的胡秋蝉很是珍惜全家人在一起的日子。因为每天要给女儿烹制各种可口的家常菜,她经常去附近的早市购买新鲜的蔬菜。挑选完蔬菜后,胡秋蝉熟练地掏出手机,对着店主贴在墙上或摆在摊位上的二维码一扫,很快就完成了支付。

  “现在出门拿个手机就行,坐车、吃饭、买东西,微信、支付宝扫一下就搞定了。”胡秋蝉乐呵呵地说。

  8月5日下午,在西安市碑林区安东街北段的一家商店里,市民刘晓文在收银台发现了一个之前没有见过的机器,写着“刷脸支付”,老板告诉她这是一种新的支付方式,不用带手机,只需“刷脸”就可以完成支付。20多秒的操作后,她通过“刷脸”顺利地完成了支付。

  和胡秋蝉、刘晓文一样的西安市民张新生,如今出门也是如此。他说,人们现在买东西除了用现金外,可以扫二维码,甚至直接刷脸就可完成支付。多元化的支付方式,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快捷。

  支付方式的多元化是我国改革开放成果的一个小小缩影。人们在享受方便快捷的同时,也见证和亲历着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发展。

  “经济发展了,生活便利了,国家政策也越来越好,人民群众生活越来越幸福。”胡秋蝉说。

  本文照片均由陕报记者 喜顺摄

责任编辑:林晓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