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光银资料照片
“飞沙走石家无粮,人老几辈住坯房”,这一在定边县原海子梁乡(现已并入白泥井镇)世代流传的顺口溜,描述了三四十年前当地群众真实的生产与生活面貌。
1952年,石光银出生在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的海子梁。由于沙尘的侵袭,幼年时期的石光银曾随父亲9次搬家。8岁那年,他在一场沙尘暴中被卷出30多里地,3天后才被父亲找回。从20岁担任生产队长开始,他便下决心带领群众投身治沙事业。
1984年,石光银响应中央发出的允许个人承包治理“五荒地”的号召,毅然辞掉了海子梁乡公社农牧场场长的“铁饭碗”,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民股份治沙公司——新兴林牧场,与乡政府签订了3000亩荒沙的承包治理合同。作为全国首位承包沙地治沙的农民,石光银不仅缺人力、缺技术,更缺资金。那时,仅买树苗一项,就需要10多万元。他卖掉了家里的84只羊和1头骡子,还四处借贷,一共凑了12万元用于买树苗,并联合7户村民一起治沙。
经过1年的艰辛劳作,加之雨水充沛,治理区苗木成活率达到85%以上。首战告捷,极大地鼓舞了石光银治沙造林的信心与决心。于是,他又与国营定边长茂滩林场签订了承包治理5.8万亩荒沙的合同。1985年6月5日,他在海子梁乡政府的门口贴出了一张“招贤榜”,以此“榜告四方父老”,“凡有人愿意与我一起治理狼窝沙的”“一概欢迎”。随之,群众纷纷响应,再次集聚起127户484人的治沙队伍。
1986年春天,石光银带领团队开进狼窝沙,拉开了大战狼窝沙的序幕。在沙漠里,他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干到哪里,就睡在哪里。然而,由于四五月份遭遇了10余次大风,风蚀沙埋,栽上的树苗有90%被毁。第二年,他又带领大伙干了一个春天,但仍有80%的树苗被风沙毁掉。
两战两败的打击,并没有使他退缩。石光银步行到定边县林业局,向林业技术员请教,还带人到榆林、横山等地学习治沙经验。1988年春,他带领群众开始了第3次奋战。他们以“障蔽治沙法”为指导,在迎风坡画格子搭设沙障,在沙障间播沙蒿、栽沙柳,在沙丘间栽植杨柳树,终于使树苗成活率达到80%左右。“三战狼窝沙”,最终取得胜利。
进入20世纪90年代,石光银治沙的脚步越来越快。1994年,他承包治理了4.5万亩盐碱滩。1996年、1998年,他又分别承包治理了县上盐化厂苫湖地7.5万亩。1997年,他承包治理了国营长城林场荒沙地4.55万亩。2003年春,按照“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的标准,他一季造林5万亩……石光银的治沙公司还通过“公司+农户+基地”的方式,将治沙与致富相结合,先后创办了养殖、绿色食品、饲料加工、新品繁育等产业,带领村民发家致富。
多年来,石光银先后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大绿化标兵、全国十大扶贫状元、全国农村优秀人才、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等光荣称号,荣获国内外各类奖项63个。他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被邀请在国际防治荒漠化大会上介绍经验。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还为他颁发了“世界林农杰出奖”。2012年,他光荣地当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
石光银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义务。他说:“治沙已经成为我一生唯一要干的事业。只要我一天不死,我就要植一天的树,我的儿孙也要把这件事情继续下去。”在他的手中,已有25万亩国营、集体荒沙、碱滩地得到综合治理,治沙树种也在逐步实现优化革新。沃野满眼、良田遍布,基于以石光银为代表的一大批治沙人的辛勤努力,今日的定边县毛乌素风沙草滩区已成为“塞上粮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