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窑堡,一个深藏在陕北高原川道沟壑里的地方,80多年前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发展结下了不解之缘。
1935年,中共中央进驻瓦窑堡,在这里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实现了中国共产党政治路线的重大转变,为全党全军指明了前进方向,这就是著名的“瓦窑堡会议”。8月9日,“记者再走长征路”采访团来到子长县,走进中山街瓦窑堡革命旧址,看到一尊毛泽东铜像矗立在旧址中央,双手叉腰,瞭望远方,仿佛从这里看到新中国的未来。
穿过一扇木门,著名的瓦窑堡会议旧址就在眼前。干净古朴的院落中坐落着五孔砖窑洞,从右起数,前两孔窑洞是张闻天和其妻子的起居室,第3孔窑洞就是当年召开瓦窑堡会议的场所。窑洞不大,每孔约10平方米,门框都是结实的木头,窗户则用宣纸糊了起来。办公窑洞内,整齐地摆放着2张方桌、6条长木凳,窑洞后堂的火炕上摆放着一张小炕桌。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就在这里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刘少奇等13人出席和列席会议。会议讨论了党的策略路线和军事战略问题,批判了党内的“左”倾关门主义;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和《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确定了党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政策和各项具体政策,以及把国内战争同民族战争相结合、发展巩固红军和根据地、渡河东征为主要内容的战略方针和计划。瓦窑堡会议后,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长篇报告,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上阐明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
里程碑式的瓦窑堡会议被载入了史册。省委党史研究室调研员汤彦宜告诉记者:“瓦窑堡会议解决了遵义会议没来得及解决的政治路线问题。遵义会议只解决了当时最为紧迫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而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路线和军事战略策略,明确了进行全民族抗战的方向。在瓦窑堡会议‘以发展求巩固’战略方针的指引下,红军通过东征和西征等战役行动,巩固和扩大了陕甘革命根据地。更为重要的是,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为党领导全国人民迎接伟大的抗日战争奠定了政治基础。”
记者手记
新征程上再出发
齐卉 王婕妤
84年前,民族危难关头,中国共产党发出了抗战动员令:“瓦窑堡会议”制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红一方面军东征,打通抗日路线和巩固扩大陕甘革命根据地……
“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长征一结束,新局面就开始。”毛泽东讲这些话,正是在“红都”瓦窑堡。党中央、中央红军把抗日救国的大旗,在瓦窑堡城头高高举起,奇迹般地走出了困境。
从长征到抗日,红军战士用义无反顾的英勇壮举书写着中国革命壮丽的篇章。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他们,用智慧不失时机地改变了党和红军的命运;他们,披荆斩棘从胜利再出发,不停顿、不迟疑!
伸手触摸历史,用心体会长征的艰难历程。今天,我们在子长革命烈士纪念馆行三鞠躬礼,再次缅怀在硝烟战火中摸爬滚打、为我们创造幸福生活的先烈们。
今天的中国,已经踏上新的历史征程,今天的我们,怀揣着与革命烈士同样的奋斗愿景。站在新起点上,我们依然需要长征精神照亮我们继续前进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