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对峙,绿树成荫,长城穿峡而过,榆溪河奔腾不息,岩壁上石窟众多、通道曲折,“力挽狂澜”“还我河山”等摩崖石刻字迹苍劲……7月29日走访红石峡时,这是记者的第一印象。
1929年的四五月,中共陕北特委第二次扩大会议就选择在红石峡内石窟古寺的一个大岩洞里召开,史称红石峡会议。“之所以选在这个大岩洞里开会,主要是红石峡相对较偏僻,而且这个大岩洞有天门、地门两处门户,出口隐蔽且落差较大,即使有国民党军警前来,也便于撤离和疏散。”红石峡文物管理所主任李宏建说,即便如此,中共陕北特委还是派人在榆林城到红石峡的沿线设了隐蔽岗哨,并要求出席会议的人员化装后分散进入红石峡。
这次会议重点讨论了加强武装斗争的相关问题,决定由刘志丹任特委军委书记,负责特委工作。刘志丹在会议上提出了“三色”革命理论,即可以通过3种形式开展武装斗争,“白色的”就是派人做争取国民党地方武装的工作,“灰色的”就是派人做收编、改造土匪武装的工作,“红色的”就是组织建立工农武装。根据当时的形势,刘志丹建议武装斗争以“白色的”形式为主。出席会议的马明方、刘澜涛、贾拓夫等30多人经过充分讨论,一致接受了“三色”革命理论。
“三色”革命理论的重要性,就在于组建自己武装力量的同时,积极争取把敌对的武装力量转化为自己的武装力量。红石峡会议后,兵运工作成为中共陕北特委开展武装斗争的主要形式。根据中共陕西临时省委和中共陕北特委的安排,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共产党员相继进入陕西、甘肃、宁夏交界地区的国民党地方武装中开展兵运工作,以建立我们自己的革命武装。
1931年9月,刘志丹、马锡五等在桥山南梁地区整编了一支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工农革命武装——南梁游击队(亦称陕甘边境游击队),组织发动群众进行抗粮、抗捐斗争,逐渐发展壮大,有力推动了陕北地区乃至西北地区革命武装的创建和发展,也为陕北革命根据地(亦称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如今,红石峡已经成为榆林市的著名景区,每天来此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每每走到中共陕北特委第二次扩大会议旧址,游客总是驻足停留,追忆峥嵘岁月,鼓足前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