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 / 壮丽70年奋进新时代 / 正文
历史足迹

刘天关输变电工程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19-07-08 08:33 作者:执笔 李方


刘天关输变电工程 资料照片

1972年6月16日,我国自行设计、制造和施工的第一条刘天关(刘家峡—天水—关中)超高压输电线建成并开始送电。刘天关输电线全长533千米、330千伏超高压,是当时我国距离最长、电压最高、输送量最大的输变电工程,为缓解西北地区能源紧张,促进西北地区工农业生产和国防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20世纪60年代,陕西缺电严重,通常每周“停三供四”,拉路限电。在当时“备战,备荒,为人民”“三线建设要抓紧”的要求下,工程开始筹建。水电部拟将刘家峡水电站的电力向陕西送出,一方面缓解陕西缺电状况,另一方面贯通关中、天水、兰州、西宁几个独立电网,形成陕甘青一体的电力网络,最大限度地满足这些地区的用电需求。

由于设备新、技术难,国家将依托该工程开展的330千伏输变电技术研究列为全国31项重大科学研究项目之一。1964年,受水电部之邀,来自全国46个单位的科研设计、设备制造、施工安装、供电运行等技术人员和专家齐聚西安,承接课题,进行研究。

1967年10月,国家计委正式批准了设计任务书,计划投资1亿元人民币,并将其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1969年3月,中央批准由兰州军区和水电部组成“330工程联合指挥部”,刘天关输变电工程开始有序推进。

陕西、甘肃两省交界,矗立着陡峭的关山,这是刘天关输变电工程最大的拦路虎。“关山六月犹凝霜,野老三春不见花。”关山海拔2200米,雄伟奇峻,险道重重,气候变化无常。刘天关线路需要从层峦叠嶂的关山横空而过,有7千米线路要穿越重冰区,困难可想而知。工程科技人员没有退缩,实地入山对冰灾气候进行考察观测。冬去春来,一干就是3年,常常是“吃一口炒面,就一口雪”,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工作。1971年11月18日,带负荷融冰试验成功,正式投入运行。

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战,1972年6月16日,刘天关输变电工程正式建成并开始送电,甘肃电网与陕西电网自此实现了联网。在甘肃、陕西两省的莽莽高原和渭河沿岸,座座铁塔高耸,条条银线横空,强大的电流从刘家峡水电站通过这条线路,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天水地区和八百里秦川,有力地保证了西北地区工农业建设生产。

由于刘天关输变电设备是我国科技人员自行设计、制造和安装的第一批超高压设备,存在缺陷不可避免。1978年,工程技术人员对刘天关线路开展了一场特殊“大会战”,旨在消除缺陷,确保设备高效运行。一时间,送电、变电、继电保护、仪表等各专业强手云集,逐项检查展开,线路一段一段查,校验从1次、500次、1000次……直到彻底排除了设备隐患。

进入新时代,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各方面大力支持下,西北的输变电工程发展日新月异,西北地区750千伏电网工程如雨后春笋般发展,但我们不能忘记那“脚踏河山,线牵万里”建设国内第一条330千伏超高压输变电工程的峥嵘岁月。

责任编辑:林晓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