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 / 壮丽70年奋进新时代 / 正文

陕西电子工业的兴起与发展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19-07-05 08:58 作者:执笔 李方

延河3B1收音机。 资料照片

  新中国成立后,陕西电子工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一批批重点企业的建立,一代代拳头产品的诞生,为陕西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为党和国家建设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1938年,延安通信材料厂创办。可以说,这是陕西电子工业的起步阶段。在艰苦的环境下,该厂先后生产出数百部电台和其它电子产品。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全力支持下,第一代台式交流和直流收音机、扩音机相继诞生。西安广播器材厂,也随之成为陕西电子工业的典范企业。

  1955年10月,作为“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项目之一,国营长岭机器厂迁至宝鸡市姜城堡,以先进的技术支援和管理经验,为陕西军事电子产品的起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58年6月,由国营天津无线电厂援建的国营烽火无线电厂在宝鸡正式动工,以军民两用无线电通信设备为主攻目标,进行研发工作。1960年,尚在基建中的国营烽火无线电厂,试制并批量生产出了五灯电子管收音机。

  1964年,第四机械工业部在兰家坪筹建延安无线电厂。在建成试产后的第6天,该厂就试制出了34部半导体收音机,并通过技术鉴定。1966年,喜讯再次传来。陕西省第一批延河3B1型三管超外差便携式半导体收音机在该厂成功生产,其灵敏度、选择性和音量均达到当时国内先进水平。

  这些援建企业,为陕西电子工业的兴起吹来一股强劲的东风。在这股东风的影响下,宝鸡无线电厂、铜川无线电厂等纷纷兴建,大量系列和品牌产品被制造出来。这极大地改善和便利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有力地推进了国家的建设事业。

  20世纪70年代初,根据形势和经济发展需要,陕西组织多方力量,进行了一场超小型半导体收音机大会战。这场大会战,以“两波段、体积小、可随身携带”为科研攻关要求,通过集体攻关进行突破。收音机的总体设计、样机装配及调试,由西安交通大学负责,延安无线电总厂进行协助。其他具体任务,分别由参与大会战的二十多个企业承担。经过数百个日日夜夜的奋战,克服元器件微型化的种种困难,第一台样机终于在1972年研制成功,创造了电子工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奇迹。

  1973年以后,研制半导体收音机成为西安市电子企业的热门课题。当时,西安无线电一厂、六厂、七厂、十一厂,西安仪表模具厂,西安晶体管厂等,都投入到了袖珍式半导体收音机的研究试制之中,并陆续生产出了各具特色、性能优异的产品。至1975年,西安市收音机年产量突破万台大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电子企业的生产方向,开始重点向民品及消费品倾斜。到1980年,有多种相关产品研制成功,批量生产,投放市场。不少技术和质量水平领先的产品,还销售到了全国各个省市,打响了陕西品牌。后来,陕西电子工业的发展也曾日趋缓慢,甚至一度进入低谷,面临严峻挑战。

  新时代,陕西电子工业获得了新的、更好的发展机遇。近年来,我省通过引进新项目、新技术等,在资金、人才等方面持续发力,有力推动了电子工业的发展。

责任编辑:林晓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