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是我国戏曲发祥地之一,唐代的“梨园”(指戏曲界)就在西安。经过历史演变,逐渐形成以秦腔、眉户等为代表的26个地方戏曲剧种。新中国成立后,陕西戏曲界对旧剧团(班、社)、剧本、体制等进行改革。
新中国成立初期,陕西戏剧团体主要有四种:一是前期延续下来的班社,有易俗社(秦腔剧社)、三意社、晓钟社、新民剧社等。二是由各级政府组建的文工团和陕甘宁边区进入陕西的公有制戏剧团,有渭南、宝鸡、安康、咸阳分区文工团,以及陕西省秦腔实验剧团、陕西省眉户剧团、西北民众剧团等。三是新建立或旧有的民间职业班社,有西安民众剧社、渭南人民剧社、咸阳义兴社、汉中平民社等。四是分布在农村的业余班社剧团。1950年,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成立戏曲改进处,根据中央“推陈出新”文艺工作方针,领导西北地区戏曲改革。陕西对全省戏曲团体进行以“改人、改戏、改制”为中心内容的民主改革,废除封建把头,建立民主管理制度,发展集体和公有制剧团,加强新戏创作和旧剧改编,促进文化艺术事业发展。
1951年,遵照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西安易俗社改为公营。西北军政委员会领导习仲勋、汪锋等到会祝贺。习仲勋在讲话中指出,秦腔是西北人民特别是陕西人民最喜爱的戏曲,易俗社在西北人民中有着深刻的影响,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易俗社应当受到特别重视。他还指出秦腔改革的方向。1953年,陕西省戏曲修审委员会、西安市流行剧目修审委员会成立。1954年省文化局及剧目工作室成立,各地市县也都成立文化管理机构,加强对戏曲剧目创作的统一管理,同时发掘和整理传统剧目。据统计,先后发掘、整理38种地方剧种、8300多个剧目,编辑出版《陕西传统剧目汇编》86集,丰富了城乡剧团的演出内容。
眉户现代戏《十二把镰刀》经周恩来总理推荐,赴匈牙利布达佩斯参加第二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出,受到观众欢迎。1952年,由西北戏曲研究院和西安易俗社、香玉剧社等组成的西北演出团,赴京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会演,秦腔《游龟山》《一家人》分别获二、三等奖。1954年,剧作家黄俊耀配合《婚姻法》宣传工作,深入渭南农村创作的眉户现代戏《梁秋燕》在西安连演108场,场场爆满,受到观众热烈欢迎。西北地区流传开“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饭,不看梁秋燕,枉在世上转”的赞语。许多省市近180个专业剧团纷纷排演这部戏,仅陕西省戏曲剧院就先后演出1000多场。
1956年,陕西省戏曲剧院将碗碗腔(华剧)皮影戏《借水赠钗》搬上戏曲舞台。随后,省政府先后举办“陕西省新搬上舞台剧种会演”和“陕西省青年演员会演”,挖掘抢救了碗碗腔、阿宫腔、弦板腔等许多濒危剧种,丰富和发展了陕西地方戏曲。1958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秦腔电影艺术片《火焰驹》和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秦腔电影艺术片《三滴血》,让秦腔戏曲艺术轰动全国。1958年11月,由陕西省戏曲剧院二、三团和西安易俗社组成赴京汇报演出团,在北京演出42天,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观看演出并接见了演员,史称“三大秦班进北京”。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陕西地方戏曲不断改革创新,在弘扬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引导社会正气、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