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 / 壮丽70年奋进新时代 / 正文

冯家山水库灌溉工程建设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19-06-04 09:18 作者:孙应平

825bcbec90870952c3cca43974cb9a69_img_172_1099_296_202.jpg

冯家山水库大坝。      

      冯家山水库灌溉工程,是以灌溉为主,具有防洪、发电、养殖等功能的综合利用工程,是陕西省大型水利工程之一。这一工程位于关中渭北高原西部,处在宝鸡市陈仓、凤翔、千阳三县(区)交界处,于1970年动工兴建,至1980年基本建成,1982年1月正式竣工并交付使用。   

      1952年,黄河水利委员会对千河进行查勘,提出在冯家山附近筑坝建库的设想。1953年,其进一步提出石咀子、桂家峡、冯家山、二门峡等4处比较方案。经过多次分析比较和勘测,最终将坝址定于冯家山。1970年,工程初步设计工作完成。同年12月,陕西省、宝鸡市组织有关专家在现场审查后,将工程建设方案上报国家水电部。   

      1971年,国家水电部批复:“建议先集中力量建设东灌区自流灌区71万亩,以后根据财力情况,再逐步建设东灌区的低扬程抽水灌区,东灌区的总干渠和干渠设计,可按最终规模考虑。西灌区抽水扬程很高,暂不考虑。”   

      按照安排,冯家山水库灌溉工程分两期进行。1970年7月,冯家山水库第一期枢纽和自流灌区工程正式开工。来自宝鸡县(今陈仓区)、凤翔县、岐山县、扶风县的十多万名群众和驻宝部队官兵、技术人员,组成浩浩荡荡的建设大军,开进库区。当时,工程建设条件非常艰苦。没有住处,大家就依山挖窑洞;没有床板,就席地而眠;没有工具,就自己打造;没有汽车,就人拉肩扛;缺少技术,就边干边学。   

      人声鼎沸炮音隆。山上山下,镐起锨落,建设大军创造了每天上坝一万方土并持续两个月的惊人业绩。他们凭着一股劲儿,靠着一辆辆架子车,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1972年10月,建设大军完成了大坝填筑的土方任务。至1974年,冯家山水库灌溉工程这一当时关中地区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建成。   

      1978年3月21日,国家水电部批准修建第二期抽水灌溉工程。工程由省水电勘测设计院和宝鸡市冯家山工程指挥部共同规划,由宝鸡县(今陈仓区)、凤翔县、岐山县、扶风等4个受益县勘测设计。同时,由省上负责投资机、泵、管等设施,市上负责投资输变电材料,县上负责施工。经过4个县民兵团、省水电工程局、铁道部第一工程局和人民解放军的共同奋斗,至1981年,除坝后电站以外的一、二期全部工程任务基本完成。截至当年底,工程共投资13281.78万元,消耗水泥15.44万吨、木材3.44万立方米、钢材8062吨,共完成土石方3066万立方米、混凝土42万立方米。   

      1982年1月,陕西省建委、省计委、省水电工程局和宝鸡市政府等单位组成的验收委员会,对工程进行验收,认为其质量良好、符合标准,可交付使用。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广大建设者表现出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科学求实、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1979年,为进一步讴歌和弘扬广大建设者的精神风貌,冯家山水库展览馆建成并对外开放。2018年5月24日,经综合改造后的冯家山水库展览馆,举行了党性教育基地揭牌仪式。如今,该馆已成为集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展馆。 

责任编辑:林晓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