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 / 抓党建促乡村振兴 / 正文

西安市灞桥区赵东村:三色引擎驱动乡村振兴“蝶变跃升”

来源:陕西党建网 发布时间:2025-05-09 16:11

在灞桥区洪庆街道北部,一座因地铁经济焕发生机的村庄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赵东村党总支以“党建红”领航定向、“产业金”筑基赋能、“民生蓝”固本强基,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让闲置土地蜕变为商业地标,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村民,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产业突围、民生共享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党建红”领航:筑牢乡村振兴“红色堡垒”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赵东村党总支创新推行“党建铸魂、网格塑形、积分赋能”三维工作法,构建“党员联户+网格管事”双轨治理体系。组建由村党总支书记任网格长、支部委员包抓小组、党员与村民代表联户的三级治理队伍,将全村划分为12个“红色责任巷”,实现“巷道有人管、事务有人办、问题有人解”的精细化治理。

创新实行“红色时光银行”积分制度,将组织生活参与度、民生实事办结量、志愿服务时长等5项指标量化为积分货币,建立“积分储蓄-兑换服务-评先树优”闭环管理。截至目前,全村党员累计完成民生实事200件,开展政策宣讲15场次,调解矛盾纠纷13起,真正实现“小事不出巷、大事不出村”。每周固定开展“周四总动员”环境整治行动,累计清理卫生死角57处,消除安全隐患21个,推动村庄“颜值”与“气质”双提升。

“产业金”筑基:激活集体经济“链式聚能”

赵东村抢抓地铁9号线开通机遇,以“空间盘活资产、资产转化资本”为路径,打造“地铁经济+特色商业”融合发展样本。针对地铁沿线1000余平方米闲置土地,通过“党支部提议-村民代表决议-公开招投标”程序,引入“集装箱+新业态”商业形态,争取区级产业扶持资金171万元,仅用短短8个月就建成“同心坊”商业街区并投入使用。

“同心坊”商业街区采用“村集体+专业运营公司+商户”合作模式,创新“三态融合”运营机制,即业态多元,引入24家商户,形成“餐饮集群+潮品零售+网红打卡”的复合型业态,日均客流量突破500人次;形态创新,采用模块化集装箱设计,融入工业风与现代美学元素,打造7处沉浸式打卡场景,短视频平台相关话题播放量超10万次;生态培育,建立“商户成长学院”,定期开展电商运营、品牌管理培训,扶持5家商户发展线上零售。项目年均为村集体增收57万余元,收益按“3:2:5”比例用于公益事业、扩大再生产和村民分红。

“民生蓝”固本:绘就幸福生活“温度画卷”

赵东村以“共享发展成果”为导向,建立“精准识别-动态帮扶-长效保障”民生服务体系,构建“节日慰问+常态服务+专项帮扶”三维保障网。针对“一老一小一困”群体,组建由党员、乡医、志愿者组成的“红色管家”服务团队,为10户孤寡老人提供“三个一”定制服务(每周1次电话问候、每月1次上门服务、每年1次健康体检),2024年累计提供代办服务87人次,解决急难问题32件。

创新“金秋助学+成长护航”全周期育才模式。近四年,累计投入10万余元资助43名学子,为16名在校大学生提供寒暑假实习岗位,3名受助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同时,村集体每年列支2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升级,完成1.5公里巷道硬化、57盏智能路灯安装、雨污分流管网改造等工程,开展民俗展演、非遗体验等活动20场次,群众幸福感持续提升。

站在新起点,赵东村将以“产业生态化、治理现代化、乡村景区化”为目标,实施三大升级行动:一是培育商业生态圈,成立商户联盟理事会,推出“租金减免+流量扶持+技能培训”组合政策,力争3年内培育3家本土品牌。二是扩建商业街区二期,引入文创工坊、非遗体验馆等新业态,打造“地铁经济示范带”。三是启动“和美乡村2.0”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挖掘村落文脉,建设民俗文化广场、乡愁记忆馆,打造“一街一巷一景”特色风貌,为全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的基层样本。

供稿:西安市灞桥区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孟云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