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县竹林关镇党委坚持用党建统揽全局,充分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作用,深入贯彻“一切工作到支部”,全力推进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建设,将党建引领“软实力”转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硬支撑”,不断提高党建工作质量,为引领保障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坚持党委统领,全力舞活乡镇“龙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竹林关镇充分发挥党委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线作战部”作用。思想衔接打头。坚持思想不松懈,切实提升政治站位,把主体责任扛起来,以“无工作不党建”的大党建思维,将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组织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班5期、政策宣讲5场次,举办巩固衔接提升班19期,让“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成为全镇上下统一认识、共同行动。组织衔接固本。成立抓党建促乡村振兴领导小组,组建组织和人才振兴等10个专项工作组,制定印发乡村振兴《实施方案》,明确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责任清单,班子成员包抓6个重点帮扶村、3个示范村,建立党建包抓联系点18个,将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纳入述职评议和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实行周汇报、月通报、季点评、年考核制度,两级书记一起抓、全镇上下齐推进。政策衔接增效。坚持工作不松动,抓好粮食生产,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和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紧盯137户重点监测户,守好不返贫底线,全力建设党建示范点和乡村振兴示范点6个,着力提升产业规模、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巩固提升工作精准有效,乡村振兴稳步推进。
坚持整镇推进,全面建强村级“堡垒”。把建强全面过硬的村党组织作为乡村振兴的头等大事来抓。做强特色产业。我们依托优势旅游资源,用集体经济资金不断做优三产旅游服务业,用三产逆向带动一产二产提质增效,在土地流转、商户审批等事项上提供政策倾斜,做优景区来吸引游客,通过游客消费来辐射带动周边商户就业增收,刺激镇域经济健康循环发展,成功打造星空果香洲河北村、桃源茗乡竹林关、生态康养王塬、精品月季繁育基地,“千万袋香菇、千亩药材、千亩茶园、亲子露营、秦臻山泉饮用水、田园综合体”等特色产业连点成链,建立乡村振兴人才工作室2个,引进5名高端人才,开展技术讲座6场次,为周边7个村培养土专家、田秀才等实用人才32人,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壮大集体经济。本着“用钱生钱”的原则,我们解放思想,一方面推进村级合作社“活起来”,一方面推进村级合作社把优势资源“引进来”,充分利用“集体经济+”效应,实现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按照“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实行村企联营与自主经营相结合,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益达319.42万元,收益10万元以上的村15个,突破20万元以上的村6个,无村集体经济收益5万元以内的村。提升善治水平。坚持“三治融合”,实行网格化管理,深入开展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全镇18个村(社区)建立四级网格管理体系和党员包抓台账,构建419个基层社会治理片区,落实“双报到”机制,56支志愿服务队下沉网格服务群众,做到一张网、全覆盖、心连心;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全面落实村级重大事项决策“四议两公开”,多形式开展先进典型文明评选活动,引导群众树立文明新风。
坚持党群同心,强化务实作风“典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始终以百姓心为心,以访民情、知民意、解民忧的实际行动践行初心。沉到村里“扎实干”。扎实开展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持续深化“五个到一线”实事承诺和“三百四千”奋力赶超行动,助推“千名党员驻村兴农”“千名头雁带富领飞”,成立18支党员突击队,下沉党员300余名,引导镇村干部在推进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生态环保、基层治理等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全镇18名村支书、57名党员致富带头人和62名驻村干部领办产业项目56个,带动1300户群众稳定增收。群众有事“马上办”。开展党组织“一年10件实事”履职践诺,在为民办实事方面积极发挥作用,共承诺帮办实事180件,落实180件;上门解难题,坚持为民服务,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安全饮水、住房和急难愁盼问题,走访农户实现全覆盖,累计解决问题450个,调处各类矛盾纠纷228起,调解成功率达98.6%,群众满意率达98%,切实解决群众难题,以过硬作风诠释人民立场。本人被评为“陕西省乡村振兴先进个人”和“陕西省爱国拥军模范个人”,2名优秀干部获得中省表彰奖励。动真碰硬“奋力推”。围绕省委“高质量项目推进年”,与中铁五局施工1标落实“企地共建”,修建张塬村银花河桥2座,实施江滨大道“白改黑”柔性改造工程三千米;新建生态停车场1个,银花河铺设健康步道3.5公里,打造城镇运动公园1处,丹宁高速顺利通车;积极开展秦岭“五乱”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两改两转三促进”工作,强拆违法建房1宗,整治秦岭生态保护“五乱”问题19宗,拆除乱搭乱建121处,开展河道治理78公里,改厕216座,改造土坯房36个,修建小花园12个,小菜园26个,着力打造生态宜居和美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