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调研选题背景
(一)基于打造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汉滨样板”
2012年以来,国家先后分6批将8155个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列为国家级传统村落,实施抢救性的保护。汉滨区有国家级传统村落13个(详见表一)。2022年4月,汉滨区入围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区)。如何把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工作做实做细做好,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汉滨样板”,既要在实践层面加快推进,又要在理论层面深入研究。
(二)基于保护传承中华民族宝贵历史文化遗产
传统村落维系着历史记忆,寄托着浓郁乡愁,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原住民纷纷向外迁移,乡村“空心化”问题加速显现,老屋破败、村舍荒芜,记忆流失、文化凋零,各具特色的传统村落正在加速走向“消失”。守住中华农耕文明的“根”与“魂”,有利于保护传承中华文明优秀文化遗产。
(三)基于探索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方法路径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传统村落作为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和“博物馆”,保护并不是“建个围墙圈起来”的单纯保护,而是要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推动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基于上述三个背景,笔者多次深入到区直有关部门和13个国家传统村落调研,就如何做好国家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示范工作,进行研究思考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亟须破题的几个问题
(一)钱从哪儿来
资金不足是传统村落保护的一大难题。传统村落的保护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目前中央财政对于列入国家名录的传统村落,每村补贴300万元。从已经实施保护的传统村落的情况来看,比如谭坝镇马河村、双龙镇天宝村,定补资金仅够修缮破旧的老屋和改造村内部分基本公共设施,真正要满足现代舒适的居住条件还需要大笔资金投入。但目前居住在老屋的都是老弱群体无力出资修缮,即使有经济能力的原住民迁出后也不想再继续投入。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中,政府希望引入社会资本,但这又涉及到第二个问题——产权问题。
(二)产权如何界定
目前,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上,产权问题是一个无法绕开的话题。传统村落的村民受限于财力不愿投入,“村外”有财力又有意愿投入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组织和个人,又受限于村民宅基地转让的规定,想投入“巨资”却担心难以得到法律保障。主要症结在于:按照法律规定,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在没有改变属性情形下,只能在本村村民之间转让,不能转让给“外人”。那么,在现行法律法规约束下,如何引入社会资本投入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就是一个需要探索研究的问题。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传承
提起传统村落保护,多数人马上会想到传统村落里的老屋。其实,这仅仅只是传统村落的“形”,蕴藏其中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等,才是传统村落的“魂”。一个完整的传统村落,不仅包括老屋、祠堂、桥梁、古树、古井等丰富的物质文化载体,同时还包括蕴藏其中的各种民俗、民间故事、民间艺术、民间技艺等非物质文化载体。这些非物质文化载体,因村落的存在而存在,是传统村落不能脱离的“生命土壤”和精神内涵。它们的坍塌比建筑形体的坍塌更可怕,没有了传统文化,传统村落只是一个躯壳。因此,保护传统村落在塑“形”的同时,还要更好的铸“魂”。如何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也是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四)如何以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到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既有一个大国大党对乡村凋敝现实的清醒认识,也是中国共产党对新征程走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深远谋划。对于传统村落保护而言,不仅单纯对村落空间和传统建筑进行修缮保护,更重要的是在保护的基础上,活化利用传统村落蕴藏的生态、文化、康养等诸多价值,以用促保,留住乡亲、护住乡土、记住乡愁,不断探索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方法路径,使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三、奋力打造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汉滨样板”
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深入调查研究,切实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在抢救性修缮中兼顾公共设施提升和人居环境改善
首先,对传统村落数百年的传统建筑进行抢救性修缮。这些传统建筑大多为土木或石木结构,保存状况较差,屋面漏水、木构件局部霉烂、墙体坍塌剥落等极为普遍。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开展“拯救老屋行动”。谭坝镇马河村党支部书记曾感慨道:“多亏政府有项目,及时对陈家大院进行了修缮,要不再过两年这些老房子就都倒塌了。”传统建筑的修缮要坚持“修旧如旧”原则,不搞大拆大建。在保持传统建筑原有外观风貌、特色构件的基础上,多下“绣花”功夫,通过“微改造”将老屋改造好,着力保护好传统文脉、保留住乡土特色。设计施工团队引入本地工匠、采用乡土材料和工艺,尽可能还原传统风貌。
其次,兼顾村内公共设施的改造和人居环境改善。统筹整合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以及公路、水利、文化等专项资金,同步实施传统村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等工程,同步推进水、电、气、路、消防、通讯等改造,配套旅游接待、文化医疗、公共交通等设施,改善宜居宜业的基础条件,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比如,谭坝镇鸭蛋河村卢家大院,从村道进入院落只有一段杂草丛生的土路,这段土路就应该得到硬化。
三是立足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提升区域交通设施支撑能力。加快推进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更好支撑区域连片一体化保护发展。全面建成衔接顺畅的区域、镇域、村域三级交通网络。汉滨区早已明确,以早阳高山村、谭坝镇马河村和鸭蛋河村等传统村落为节点,形成以早阳镇、谭坝镇为核心的生态秦巴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片区。但片区内村域间道路衔接并不顺畅。谭坝镇鸭蛋河村与早阳镇高山村是紧紧相连的两个村,但连接两村的简易道路垮方无法通行。
(二)探索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机制
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往往涉及多元主体,既有县区、乡镇政府和村委会,又有原住民、“新农人”和企业等。各方诉求既有相同一面,又有所差异。多元主体参与并发挥正向作用的前提,是要健全多方利益保障机制。这就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由政府制定颁布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相关办法措施,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以就业带动、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保障村民合理分享增值收益,从而实现企业盈利、村民受益、传统村落得到保护的多赢局面。
县区政府主导搭建村民、政府、社会力量共建共治共享平台,引导企业、社会组织、返乡“新农人”等各方力量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激发村庄活力,改善村落人居环境、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挖掘利用特色资源发展新业态,发展乡土文化,留住乡愁记忆,破解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问题。县区建设部门要牵头负责,科学制定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规划,加强同财政、文化旅游、自然资源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合力。传统村落所在镇要制定工作方案、成立工作专班、明确分管领导,组织实施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各传统村落基层党组织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整合驻村工作队和党员队伍力量,尤其是要发挥好第一书记的作用,组织领导村民保护好传统村落、传承好传统文化。村民是传统村落的创造者和主人公,要积极引导村民深度参与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通过群众大会、院坝会、走村入户、修订村规民约等形式宣传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增强村民传统村落保护意识。鼓励村集体和村民以土地、房屋、传统技艺等入股,参与传统村落的产业经营和管理,推动传统村落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东,激发传统村落内生动力。
(三)探索破解产权困境,市场化运营传统村落
一是探索传统村落民居流转保护方式。积极探索突破产权制约的路径和模式,通过出让、流转、出租、入股、认租等方式盘活传统村落闲置资产。积极探索“征用+挂牌”模式,把农村集体存量建设用地征用为国有建设用地,再进行公开挂牌出让。探索“收回+租赁”模式,对于异地新建或者具有两处及以上住宅的,由村委会按照合理价格收回或统一租赁进行修缮,再以入股的方式投入到汉滨区两山生态资源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探索“审批+修改”模式,由本村村民租赁和收购闲置房及危房,加以修缮改建再利用,自主经营出租。
二是市场化运营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注入“活水”。传统村落是一个尚未完全开发的宝藏地,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文化、康养等资源。通过发挥政府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种子作用,撬动和吸引社会资本广泛参与保护传统村落,面向社会招引专业团队,用传统村落的资源与专业的运营团队合作,让专业的人来活化利用,实现乡村资源与市场的结合,将传统村落的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让传统村落化身美丽乡村、美丽经济。
(四)注重传统村落文化价值的挖掘、展示和传承
首先,深挖传统村落历史文化。组建区镇村三级有关人员组成的工作团队,逐村进行摸排搜集整理,全面挖掘整理各传统村落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民俗物产、非遗项目等,精心提炼蕴含其中的文化记忆,并编印成册,为传统村落活化利用注入文化基因。
二是建立传统村落村史馆。村史馆内一般应有村落简介、村规民约、村志族谱家谱、老旧摆件展示、村落文化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等。建立村史馆要注重对村庄内部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的深度挖掘,在内容上要充分反映出村庄经济社会发展和变迁过程、乡土文化特征、村庄的脱贫攻坚奋斗历程和乡村振兴的未来规划等。
三是引导传统村落原住民和“新居民”传承文化遗产。原住民是村落传统生活方式、耕作方式、民俗风情的载体,引导他们尤其是老年人主动参与村落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维持村落传统,让他们逐渐成为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利用的参与者、受益者。同时,积极发挥“新居民”的作用,比如“回村”的年轻人、“返乡”的城里人和“赶来”体验乡村生活的人,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村落节庆、仪式等传统文化活动,参与和推动村落文化的生活传承。积极组织开展青少年传习活动,让青少年从小感知村落文化传统,培育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感情和守护传统文化的意识。
(五)挖掘传统村落潜在价值,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传统村落既较好保存了山水风貌、传统老屋、古井、古树等物质文化,又较好传承了民间技艺、民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是寄托“乡愁”的重要载体。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文化遗产愈加“稀罕”起来,这就是其价值所在。通过挖掘蕴藏在传统村落的多重价值,唤醒这些沉睡的资源,将其转换为物质财富,提升老百姓的收入,这是赋能乡村振兴的主要方法路径。
根据传统村落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历史文化特点等,找到符合自身实际的路子。“一村一规划”“一村一方案”。生态资源丰富的,可以走生态康养的路径;特色产业基础厚实的,可以走特色产业的路径;距离核心景区较近又有山水风光资源的,可以走农旅融合的路径;有的还可以借助短视频和直播,走农商融合的路子,等等。差异化发展“民宿村”“研学村”“农耕村”等新业态、新产业。优化产业布局和功能品质,深度挖掘传统村落及周边一般村落的产业资源,强化村与村、镇与镇间的产业联系与协同,形成优势互补,促进区域产业错位发展。策划传统农耕文化体验项目,打造“强参与、强体验”的多元融合发展模式。促进“农业种植—农产品加工—特色农业体验”融合发展,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区域产业发展格局。
作者单位:汉滨区委党校(区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