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 / 抓党建促乡村振兴 / 正文

一缕五彩丝线 绣出斑斓日子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3-07-13 08:46 作者: 陶玉琼 王伟

7月5日,走进千阳县南寨镇闫家村刺绣加工车间,一派繁忙、满目斑斓。

绣娘们在谈笑中,用翻飞的银针和忙碌的绣花机,将一缕缕五彩线化为斑斓图案,点“布”成金。造型灵动的兔子香包、色彩艳丽的脸谱香包、栩栩如生的“小老虎”……一件件工艺精湛、构图别致的刺绣制品,彰显着传承千年的西秦刺绣的魅力,也展现出新时代乡村的幸福生活。

千阳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秦刺绣的发祥地和重要传承地。闫家村是千阳县重点培育的“八金八银”村。近年来,闫家村立足西秦刺绣非遗文化资源禀赋,发挥产业基础设施和绣娘人才优势,紧扣绣娘增收、集体经济壮大、文化赋能三大关键,激发刺绣文化活力,不断推进刺绣特色产业驶向高质量发展快车道。一位位乡村妇女,在指尖上展现技艺,用小针尖挑起助力乡村经济发展的大产业,为乡村振兴增动力、添活力。

“家家是‘车间’,人人是‘技工’。”闫家村党支部书记张青介绍,为进一步凝聚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合力、跑出强村富民“加速度”,闫家村积极创办锦绣缘刺绣专业合作社,采取“技能引领+合作社组织+绣娘参与”的经营模式,吸纳村内50余名妇女参与刺绣生产。绣娘们根据个人所长定岗,流水接力式参与生产,在“你绣耳朵我绣面,你裁四爪我点睛”的协作中绣成五毒老虎枕、虎头帽等工艺复杂的制品,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保证了产品质量。一批订单下来,绣娘们能拿到几百到三四千元不等的报酬。

“虽然也能拿回家,可我觉得在车间做活更好,除了能在计件工资外拿补贴,还能和大家拉拉家常、说说笑笑。”绣娘胡玉琴因手艺精巧被评为宝鸡市“西秦巧娘”。她告诉记者,绣娘们没有严格的上下班时间,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在车间集体刺绣,或将材料带回家闲时缝制,做到挣钱、顾家两不误。

一根针、一缕线,连起一群人。

如今,无论是三五结伴来到刺绣加工车间交流技艺、探究色彩搭配,还是相聚在院落里边飞针走线边畅聊谈笑,都让绣娘们在协作和陪伴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也将这种团结融洽的气氛带出刺绣车间,促进家庭更和谐、邻里更和睦、乡风更文明。

为了进一步产业化开发刺绣项目,快速壮大生产规模,闫家村购置了电脑绣花机、雕刻机等一批设备,同时引进了一名“95后”技术员。

“时代在发展,传统的刺绣艺术也要与时俱进,诠释当代生活之美。”赵海艳懂技术懂时尚还会设计,原本在县城广告公司上班,如今负责闫家村刺绣产业的设备操作和产品设计。今年端午前,她融入醒狮、凤翔泥塑脸谱等元素,设计出一批样式时尚的香包和挂饰,既实用又美观,大受市场欢迎。

设备到位、技术到位,绣娘们信心百倍,越来越多的妇女想加入绣娘队伍。

不少农村妇女看着别人靠刺绣赚钱也羡慕,但是不会干绣花这种细活。面对这一情况,闫家村坚持就业问题导向、群众需求导向,定期组织举办刺绣技能培训班,聘请西秦刺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手把手教、精准指导,带动妇女们边学边干边计酬,充分调动大家的参与积极性,让西秦刺绣技艺得到传承,也让指尖技艺变身“指尖经济”,帮助更多农村妇女实现在家门口就业的梦想。

一双双巧手,“绣”出了乡村振兴的好“钱景”。如今,闫家村通过带领绣娘们抱团发展,专业化、标准化、批量化生产刺绣工艺品,实现了“绣品变商品、绣片变名片、绣场变市场”的转变。合作社年销售刺绣工艺品超5万件,绣娘人均年纯收入达1.2万元。从闫家村走出去的镇宅狮、虎头帽、五毒老虎、龙凤灯挂件等刺绣制品深受群众喜爱,还有不少游客慕名来到闫家村,追寻西秦刺绣文化。

看到这样的机遇,闫家村聚焦西秦刺绣文化活态传承与特色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对村上建成的四大作坊进行进一步装饰,购置织布机、纺线车等布设了刺绣展示厅、纺线织布体验厅等,并建起非遗研学多功能教室,结合村上200亩矮砧苹果园、村史馆等资源,全力打造产学研游一体的市级非遗研学基地。在此基础上,还设计了红色文化、刺绣研习、农事体验三个主题研学课程21节,配备契合课程设置的专业导师和讲解人员12名,为游客和研学人员提供“点餐式”体验教学。

“刺绣特色产业大有可为。此前,我们通过网络平台接订单、卖产品,效果很好,下一步我们准备打造一个销售直播间,组织绣娘线上直播做刺绣,在推介宣传西秦刺绣同时,进一步破除合作社订单、销路的‘瓶颈’。同时,我们打算继续推动特色产业和研学旅游融合发展,进一步擦亮刺绣产业品牌,让西秦刺绣‘活’起来、‘火’出圈,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张青对未来满怀信心。

眼下,出自农家绣娘们手中的刺绣产品深受市场青睐、供不应求,而西秦刺绣这一植根于乡土的民间技艺,也在新时代的传承发展中,助力乡亲们绣出更加斑斓的生活。

责任编辑:杨春晓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