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子洲县始终坚持以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为目标,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抓手,积极贯彻落实中省市县决策部署,科学筹划,精心部署,以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为总体目标,奋力促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党建+产业,筑牢乡村振兴之“基”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在部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任务中,突出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重中之重,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子洲县坚定“产业富民”发展方略,始终把产业高质量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全力推动主导产业升级壮大。因地制宜探索“党建+产业”发展新路子。选准主导产业,充分发挥党支部引领作用,多点发力,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紧紧攥牢黄芪、黄芩等中药材当家品种,并于6月16-18日召开了2023年全国首届黄芪产业大会暨第四届子洲黄芪产业发展大会,会议开展了黄芪研究院专家工作会暨子洲中药材产业研讨会、子洲黄芪研究院专家聘任、产业合作签约仪式、产销对接等活动,有力地宣传了子洲知名“土特产”品牌。全力打造羊子全产业链,加快超细绒山羊、湖羊等优良畜种扩繁步伐,积极争取政策性保险,开拓多元化畜产品销售市场。
党建+人才,筑牢乡村振兴之“力”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子洲县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发展理念,紧紧抓住人才“选、引、育”三个关键点,多措并举,持续发力。一是强化驻村工作队担当。坚持内选、外引、下派、选聘相结合,坚持队伍不撤、投入不减、管理不松、要求不降,在党员干部中选优下派乡村振兴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二是精心引进培育乡贤人才,统筹推进乡土人才建设,注重“内引”与“外用”相结合,深挖本土人才,发展壮大“本土军”队伍。三是强化人才培养,重点从退伍军人、大学毕业生、外出返乡致富能人中深入挖掘,细致观察,通过“线上+线下”“理论+实操”等培训模式,切实提升队伍能力素质,努力培养更多“土专家”,激活人才振兴“一池春水”。
党建+文化,筑牢乡村振兴之“魂”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础,对于乡村组织振兴、生态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具有重要引领和推动作用。为进一步挖掘子洲本土特色文化产业,推进文化园区建设,持续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子洲县聚焦平台建设、加快“走出去”步伐,文艺创作百花齐放成果丰硕。县内文艺阵地《大理河》《子洲文艺》《陕北文化》《子洲诗刊》年度发表作品1800余篇(首),培养了一大批本土文艺人才,深度挖掘了子洲地方特色文化,展现了子洲特色地域文化,丰富了百姓精神世界。开展农村电影放映5000余场次,观影人数超过10万人次,为农家书屋更新图书3.4万册,极大的满足了农村群众的文化需求,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了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党建+生态,筑牢乡村振兴之“形”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近年来,子洲县积极探索“党建+生态”发展模式,立足县情实际,统筹山水田林坝草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以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基本途径,实现生态综合治理与县域经济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总体布局上,着力构建“两廊、三区、多节点”的生态保护格局。在具体思路上,明确了“139”治理路径。扎实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全县生态环保工作目标任务,制定了最严厉的督查检查和考核问责办法,下势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战役,全力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久治污,持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
党建+组织,筑牢乡村振兴之“本”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乡村组织振兴,建立健全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扎实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既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振兴的组织体系保障。子洲县不断夯实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着力培养村“两委”干部,持续提升党群服务能力,以组织振兴引领乡村振兴“快步走”。一是选优配强“领头雁”。坚持需求导向,不拘一格配备优秀人才担任村支书,将村级支部班子建成政治坚定、有些本领、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堪当重任,能够挑起乡村振兴大业的领头雁;二是立足长远,实施农村领头人队伍优化提升行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实训”等方式,定期集中对村党组织书记、驻村第一书记进行培训,提高带头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带领群众创业增收的能力本领。
供稿:子洲县委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