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白水县把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作为贯彻落实“三个年”活动的重要抓手,通过抓班子建设、责任夯实、教育培训、载体创建、制度创新,切实推动全县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取得新进展。
抓班子培优,促力量凝聚。出台《关于加强村干部特别是“一肩挑”人员管理监督的若干措施》,集中开展村“两委”班子研判3次,调整补配村“两委”干部41人。开展“头雁领航亮成效 村村竞赛促振兴”活动,将党建与集体经济发展深度融合,组织观摩评比、经验交流活动45次,营造比学赶超良好氛围。针对软弱涣散村实行“六个一”项目化推进机制和“四单制”管理模式,形成县级领导带头抓、包联部门负责人协助抓、镇(街道)党(工)委书记亲自抓的格局,不断补齐“短板”,筑牢“地基”。对全县123个村级党组织活动场所的建筑外观、标识标牌、功能设置等6大类14项规范内容进行“地毯式”规范提升,完成3批次123个行政村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实现“白天红旗飘、晚上党徽亮”。
抓培训赋能,促能力提升。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各级领导干部的必修课,举办科级及以上领导干部培训班3期863人,组织赴宝鸡、咸阳、商洛等地学习观摩,开阔视野、更新观念。组织举办“党的二十大精神”轮训班、“宣讲下基层”活动和白水大讲堂,利用“白水先锋”微信公众号每日推送学习资料,实现全县干部教育全覆盖。举办“头雁赋能”“尖兵赋能”培训班18期,对全县123个村驻村干部和村“两委”干部1084人进行专题培训;聚焦农村党员实践技能提升,通过课堂教学与实地考察相结合、集体面授与网络教育相结合、自主选学与巡回送教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引学”和“带学”作用,将远教终端上的新科技送入田间地头。
抓责任夯实,促压力传导。县委常委会定期研究分析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成立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五大振兴”专项工作组和11个专班,34名县级领导带头包镇联村,76个县级部门包村联户,从县直部门选派19名年轻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进行挂职锻炼,选派59名第一书记、116名工作队员驻村。建立镇党委书记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责任清单,与全县8个镇(街道)党(工)委书记签订目标责任书,把发展集体经济纳入“书记项目”,班子成员“一岗双责”抓集体经济。开展镇(街道)党务干部“支部创品牌”活动,由镇(街道)党(工)委书记、镇长、副书记、组织委员包抓32个村进行“星级村”创建,开展集中观摩3次,创建市级“五星村”党组织4个、“星级村”党组织28个。
抓载体搭建,促发展活力。多措并举推动“消薄壮大”行动,实现集体经济提质增量。建立以苹果为主导、白酒、新能源、旅游康养、特色农业同步发展的“1+N”产业体系,分别成立农业、工业和新业态3个联合党委,创树村企党建联建示范点13个。由镇党委牵头,统筹各村优质资源,成立镇级集体经济总社,破解集体经济“小散弱”等问题。西固镇注册“固果果”品牌,集体增收300万元、群众分红30万元。用足仓颉杜康人文资源、西野红色资源、林皋湖生态资源等,打造和园田园综合体等文旅、休闲、康养典型7个。盘活撂荒、闲置土地资源,探索“党组织+撂荒地入股+企业托管”模式,入股撂荒、闲置土地750亩,村集体收益20万元。2022年,全县村集体收益1639万元,空壳村全面清零,收益50万元以上村7个,集体经济稳中向好、稳中趋优。
抓制度创新,促高效落地。制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组织振兴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拓展村企联建共建实施意见》《村级后备力量管理办法》等措施制度,建立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定期报告制度,切实做到用制度办事,以创新推进工作。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纳入镇村目标责任考核、党建述职,按照“5221”分配机制与村干部评优和补贴待遇“双挂钩”。常态化开展督导巡查,按照“一月一交办、一季度一观摩、年终一考核”的制度对重点任务、项目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查出6类158个问题,下发督办单67份,跟踪抓好整改,形成工作闭环。
供稿:白水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