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抓住乡村组织体系这个关键,让更多的村攥成拳、抱成团、连成片,为乡村振兴凝聚合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关键要牵住党建引领“牛鼻子”,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以组织振兴新引擎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长期以来,受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村庄布局,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分布不均,各村单打独斗、各自为战,效果不尽如人意。发展较好的村,由于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短缺,一度难以突破发展。相反,一些基础薄弱的村,则陷入缺资金、缺项目、缺机会的尴尬窘境。弱村发展难、强村突破难,成了乡村全面振兴的掣肘。
彬州市义门镇在不改变原有村庄布局的情况下,打破就村抓村的路径依赖和区域限制,尝试按照地缘相近、产业相连、资源共享的原则,组建联村党组织,以组织联建带动产业联兴、治理联抓、人才联育,实现抱团发展、联合振兴,产生“1+1>2”效应。联村党组织坚持“三不变、一独立”,即联建村行政区域不变、村民自治主体不变、集体资产产权不变和财务独立,领导联建村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讨论决定重大事项,推动乡村振兴各项任务落实,实现从“独奏曲”到“交响乐”嬗变。
强村带动补短板。按照“大带小、强带弱”思路,组建“强村带动型”联建党组织。东村“两委”班子战斗力不强、集体经济薄弱,曾经是软弱涣散党组织。镇党委确定党建成效明显的黄畔村与其结对联建,由镇包片领导任联建党组织第一书记,建立重大事项共商决策制度和联建党组织议事机制,对联建村普遍涉及的重难点任务集体研究、整体安排,帮带提升发展能力。经过强村带动,东村成功注册生产“东村老坛”系列白酒、种植百亩油菜,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万元。
产业牵引助增收。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义门镇以泾河沿线村智慧农业、设施农业为依托,连片聚合产业链上的村,产业统一规划、项目统一设计、资源统一利用。以弥家河村润东现代智慧农业项目为载体,带动川道沿线村建成集“党组织+现代农业+休闲采摘+特色花卉+农耕体验+研学活动”为一体的党建综合体,解决周边富余劳动力200余人。
村村互助齐发展。按照“平等联合、共同受益”思路,让地域连片、禀赋相近、发展类似的村连片聚合发展产业、联合争取项目,实现抱团集约发展。中罗堡、义门、芦寨3个村组建“村村互助型”联建党组织,整合老旧梨园,争取资金1200万元,联合打造千亩彬州梨基地,解决品质无保障、品牌打不响问题,既给联建村带来每年2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又提供50个就业岗位,人均年增收1万余元。
村企共建促共赢。以豆家湾村党委为轴心,与青阳农机合作社组建农机托管中心联合党组织,合作运营农机托管服务中心和千亩粮油种植基地,解决有设备、无技术、缺人才问题,村集体每年享受定额分红16.8万元、粮油基地分红12万元。同时成立农机、农事、果业等3支服务队,果业带头人和养殖大户发挥经营管理才能,带动700余户群众年增收1万元。采取“内挖、外引、优补”等方式,聚焦“两委”成员、致富能手、合作社负责人、返乡创业人员、返乡大中专毕业生等群体,培养乡土人才50人、后备干部80人。
村社融合强服务。以镇机关党支部为中心,打造小康佳苑社区、福塬社区及采空搬迁安置小区“两公里服务圈”。深化“三联两帮一示范”模式,探索形成“五心”工作法,挖掘“党建+”“团建+”“妇建+”特色项目,“联”出精品,“合”出动能,构建党建“联盟”抓治理、“连心”聚力促服务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成立业主委员会,建成复兴少年宫、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招募志愿者21名,组建文体志愿服务队,开展“百场红色电影巡演”“旧衣捐赠”等活动30场次、受益800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