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 / 抓党建促乡村振兴 / 正文

甘泉县:“三个坚持”抓红色村建设 打造乡村振兴典范

来源:陕西党建网 发布时间:2023-04-04 09:54 作者:王涛

近年来,甘泉县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实施“固本强基、队伍提升、党建赋能”三大行动,通过抓红色美丽村庄建设,推动实现“党旗红把我们的精神标识立起来、乡村美让百姓心里笑起来、产业兴让群众腰包鼓起来”的目标。

坚持以“党旗红”为目标,筑牢基层堡垒。始终把红色美丽村庄建设作为基层党建重点任务,注重系统谋划、协同发力。一是抓统筹。健全党委领导、县乡联动、部门统筹、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20多个相关部门单位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加大资金投入,在中央800万元补助资金的基础上,县级配套整合乡村振兴、革命老区建设、文物修护等各类资金1700多万元,推动工作力量向红色村集中、资源要素向项目聚集。二是强推进。建立党政主要领导包点亲自抓、组织部长联系抓、乡镇党委书记具体抓的工作机制,认真落实双周报告制度,各级领导按期督促指导建设进度。将红色村建设纳入抓党建促乡村振兴50条推进措施中,推动红色村建设与乡村振兴同步规划、同向推进。红色村“三个统筹坚持”特色做法被“共产党员网”“陕西先锋”报道。三是固基本。突出红色文化主题+美丽村庄主线,注重保护红色遗址、保留乡土味道,打造集基层党建、产业发展、红色教育、乡村治理、绿色生态“五位一体”的乡村振兴样板。目前,全县2个全国首批红色美丽村庄建设已全面完成。

坚持以“乡村美”为驱动,探索治理路径。始终把红色美丽村庄建设成为基层治理示范村,注重守正创新、激发活力。一是强化红色引领。探索红色文化+基层治理模式,挖掘收集红色史料,整理红色小故事,印制《全国首批红色美丽村庄——甘泉辑》《最纯甘泉本色红》等教材,完成《一张借条》《一次会议挽救了一场危机》等红色资源片,推进红色基因传承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二是搭建红色网格。建立党建引领+网格治理,推行乡镇党委+村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网格化管理,依托“樊九平式调解”,说大事了小事,做到大事网内联动、小事格内解决,维护了乡村和谐稳定,让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是倡树红色乡风。持续放大“红色+”效应,发挥红色主阵地,在红色村分别建起“雪地大会师”广场、红色故事长廊、红色大舞台、振兴小红屋等,弘扬发生在甘泉的红色故事、红色人物,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教育,培树积极向上的村风民风,以红色乡风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坚持以“产业兴”为方向,提升发展质效。始终把红色美丽村庄建设作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示范工程,注重有机结合、发挥效力。一是以融兴业。围绕发挥效益、带动村民、村集体增收,提前谋划、做好布局。纸房村引进第三方机构运营管理,建立“红色研学、民宿旅游、户外体验”于一体的农旅融合发展模式,先后接待上海、西藏、四川、西安等地研学团队32期4300余人,营收125万元;建设10座20万棒菌棚,预计年产值120万元,仅此两项为村集体经济增收24万元。二是以红释能。依托“雪地讲话”、下寺湾毛泽东旧居等26处红色资源,围绕红色农旅一体化产业结构布局,精心打造红色游学精品线路,延伸红色产业发展链条。闫家湾村依托习仲勋旧居、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等红色资源,与县委党校进行合作,建起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开发“我是一天工农兵”实景体验活动,接待学员12批1100余人次,让“红色引擎”释放发展动力。三是以人活村。选派最优干部、最强力量到红色村、乡村振兴重点村等五类村,将第一书记联盟主阵地建在工业园区、扎在企业车间、镶嵌到产业链上,建立“联盟+基地+企业+农户”发展模式,帮助群众销售农产品1690吨,价值820余万元,该模式入选《全省首批乡村振兴——组织振兴类典型案例》。

(甘泉县委组织部供稿)

责任编辑:林晓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