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宁强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聚焦“守底线、抓衔接、促振兴”工作主线,坚持以产业兴旺为重点,以人才振兴为动力,以生态宜居为关键,以乡风文明为保障,以党建引领为示范,助力乡村实现全面振兴。
调增优化结构,实现农村产业“强”。聚焦“3+X”产业布局,大力发展以中药材、食用菌、茶叶为主导的农业特色产业,建成道地药园22.2万亩、生态茶园16.6万亩,年发展食用菌6100万袋、蔬菜5.4万亩、畜禽出栏159万头(只),全县中药材、食用菌、茶叶综合产值达37亿元。创新“四带四帮联户发展”模式,采取产业奖补、经营主体带动、产业园区承载、集体经济分红等方式,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0个,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709个,建成高寨子三产融合、玉皇观茶旅融合等农业产业示范园区15个。制定实施《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十五条措施》,采取产业开发、资产出租、入股分红、联村共建等方式,投入资金2.6亿元,实施项目528个,2022年村集体经济年收益达2843.5万元,年收益达50万元以上的经济强村达到6个。石坝子村集体经济典型案例入选《陕西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优秀案例》。
坚持选育并重,实现人才队伍“足”。制定出台《宁强县人才振兴工作方案》《宁强县进一步加大招才引智推进高质量发展措施》,成立县招才引智服务中心,投入资金1200万元,专项用于教体、卫健、农业等各行业人才引进。开展致富带头人培训5班次357人次、技能(创业)培训3922人,培育创业实体260个,带动劳动力就业2000人,开发公益性岗位2795人,13.52万名脱贫劳动力实现务工就业。建成省级院士工作站1个、市级专家工作站10个、县级专家工作站2个,“一中心三平台”建成打造,引进中医康复理疗、羌绣技艺传承、生物科技产品开发以及茶叶、天麻等主导产业方面专家团队17个,有力夯实本县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智力支撑。
推进乡村建设,实现乡村环境“美”。编制印发《宁强县农村生活污水专项规划(2020-2030)》,系统实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县域7个地表水断面水环境质量常年保持Ⅱ类标准。全面推行“户分类、组收集、村转运、镇处理”垃圾处理模式,191个行政村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4.24万座农村卫生厕所、1.19万座无害化卫生厕所完成改造。实施地质灾害治理项目5个,13处8.05公顷矿山地质环境点位恢复治理。全域实施农药、化肥减量化行动,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6%,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9.6%,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积极推进“两山”基地建设,探索形成独具宁强特色的“六绿六金”转化路径,助力绿色生态农业富民惠民。肖家坝村入选全省首批乡村振兴组织振兴典型案例。
传承优秀文化,实现乡风文明“淳”。制定印发《关于推进文化振兴工作的实施方案》,精心打造“汉源大讲堂”宣讲品牌,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等阵地,积极开展各类群众宣讲820场次,“一约五会两榜”实现“全覆盖”。积极开展“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常态化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等文明创建,2022年以来推荐8人入选省、市级道德模范、陕西好人,9人入选“汉中市最美系列人物”。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建成18个镇(街道)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及213个行政村(社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成毛坝河镇宁强民歌传承基地,推出《我在宁强等你》《相约宁强》等歌曲。举办全省群众足球乙级联赛、“武动羌城”全市千人太极拳大赛和“舞动羌州”全县首届羌舞比赛等群众性体育赛事。
坚持党建引领,实现组织建设“硬”。扎实开展“五星创建、双强争优”活动,创新开展党组织书记“一诺四评”活动,常态化推进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创建省级示范村9个、市级示范村30个,选拔后备力量655名。探索建立党建引领“一网四化三统一”的基层治理体系,将全县镇村干部、网格员、村民代表以及党员志愿者、中心户长全部纳入村五级体系,面对面为10.9万农户开展精准服务。建立推广“党支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采取入股分红、产业帮扶、反租倒包、托管代养、寄养回收等方式,带动全县200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均超10万元。制定出台《宁强县村(社区)集体经济发展与干部奖励报酬挂钩暂行办法》,将不超过当年集体经济经营性纯收入的10%作为村干部报酬奖励资金,有效激发村干部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供稿:宁强县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