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西安市鄠邑区立足新发展阶段,点燃“红色引擎”赋能高质量发展,蹚出一条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新路子,书写建设 “诗画鄠邑 、品质新区”崭新篇章。
选派“三长三员”,汇聚乡村振兴“万千力量”
精准“选” 按照全市“万名干部人才下乡村”要求,为404名下乡村干部创新设置“三长三员”岗位,从党代表中选派党建指导员,从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中选派科技指导员,从新任职干部中选派“一肩挑”干部助理员,从文化、旅游、规划方面专家人才中选聘艺术村长、旅游村长、规划村长。新华社相继进行5次专题报道,并在新华网海外版进行宣传,全网阅读量超过500万。
按需“派” 确定65个乡村振兴示范村、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薄弱村、产业发展缓慢村,根据村情统筹安排干部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村用;确定50家企业和50个村结对共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汇聚起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2022年以来,全区各级干部人才累计到村指导工作3.3万余次,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活动106期,与企业签订框架合作协议50余份,实施项目撬动社会资本621万元。
用心“管” 构建“街道主要管、单位协助管、干部自身管”的管理体系,实行公示上岗制及月例会制,每月对“三长三员”到岗和履职情况进行督导检查,确保干部扎实履职。为干部人才配发健康礼包、乡村振兴书籍,协调街道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保障。对表现优秀、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三长三员”干部,在职级晋升、评优树模等方面形成激励机制。
深耕“特色资源”,激活乡村振兴“红色引擎”
夯实根基强堡垒 向全区脱贫村、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易地移民安置点、乡村振兴示范村及软弱涣散村选派66名党性强、作风正、工作实的第一书记,制定《西安市鄠邑区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管理办法》,引导第一书记切实发挥组织优势、凝聚奋进力量。在玉蝉街道胡家庄村,成立全市首家村级产业发展联盟党委,搭建“党建引领、部门参与、街道搭台、企业唱戏”的多方协调工作平台,大力培育葡萄、民宿、旅游、康养等特色产业,胡家庄村入选2022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陕西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优秀案例。
三变改革激活力 以“支部引领、资源盘活、产业推动”为抓手,在全区积极探索“党建+产业”融合模式,把推进农村三变改革作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重要举措,有效利用各类资源资产资金,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让广大农民通过产业兴旺致富,收获乡村振兴的发展红利。在石井街道栗峪口村,以“村民增收、集体增效”为主攻方向,立足村情实际,构建起党建引领“红色资源+亲子劳动研学+民宿”的乡村旅游产业体系,栗峪口村入选2022年陕西省“乡村旅游示范村”。
文艺赋能促振兴 积极推动特色文化与乡村建设,产业、现代文明相融合,深度挖掘本土乡村文化潜力,加大对农民画、刺绣、泥塑等传统文化的保护培养,依托资源禀赋,催生发展创意农业和田园综合体。建设“文艺石井”国际艺术村落,打造8号艺术公路,高标准举办第四届关中忙罢艺术节,“钟南诗赋”“秦岭·秦人·秦腔”等文艺活动,文艺赋能乡村振兴的鄠邑模式被中央媒体跟踪报道160余次,经验做法被国家乡村振兴局作为典型案例在央视推介,蔡家坡村被央视春晚推介宣传。
瞄准“人才靶心”,奏响乡村振兴“生动乐章”
突出“谋”字抓统筹 成立乡村人才振兴工作专班,制定《鄠邑区特色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提升方案》《文化和旅游体育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扶持措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在培养、激励、评价等方面给予制度保障,着力打造以农业科技人才为代表的“三农”人才队伍。加大对创新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的人才项目奖励支持力度,出台《人才服务直通车管理办法》,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保障。
聚焦“育”字下功夫 创新农村干部教育培训机制,实施农村干部“头雁领航、群雁齐飞”工程,采取“区校合作、擂台比武、结对帮带、跟岗学习、充电补脑”等方式,多方位、多角度提升村干部能力素质。加大与驻区高校合作力度,对226名村干部进行大专学历提升,实现乡村振兴“领头雁”队伍学历、能力双提升。2022年以来,举办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擂台赛4期,村干部“大讲台”1期,各类乡村振兴人才培训班194期,培训乡村振兴人才1.5万余人次。
围绕“活”字作文章 在街道设立“乡村振兴科技人才工作站”,聘请专家教授一线为乡村振兴“把脉支招”。成立益农乡村发展研究院,促进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有效融合。选派“田专家”“土秀才”担任科技特派员,培养一批掌握先进实用技术的现代农业生产主体、现代农业带头人。吸纳全区农业农村领域优秀创业青年人才20余人,设立5个青年“乡创客”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聘任7名省市区具有乡村产业创业经验的“老企业家”,担任“乡创客”创业导师,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让更多的青年人才在鄠邑找到归属感,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能。
供稿:西安市鄠邑区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