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 / 抓党建促乡村振兴 / 正文

王益区:以人才为笔齐绘乡村振兴美好画卷

来源:陕西党建网 发布时间:2022-12-02 17:15 作者:郝军 高尚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近年来,铜川市王益区以“王益英才”工程为依托,打造了一支能力突出、贡献卓越、未来可期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广大乡村处处活跃着“王益英才”的身影。

培育农村实用人才,引导人才扎根家乡、建设家乡、振兴家乡。经过多年的耕耘,王益区打造了一支懂技术、会经营、有情怀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64岁的颜开昌,曾是王益区土生土长的村干部,退休后担任孟姜红果业产业协会会长,他几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地扎根在孟姜塬村这片土地上,提出了“栽椒、栽桃、栽柿子,富村、富民、富日子”的口号,带领群众建设千亩柿子、花椒、鲜桃示范园基地,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的“孟姜红”鲜桃品牌被国家确认为无公害果品,成为王益区有史以来第一个果品类地理标志保护品牌,“孟姜红”系列产品包装被纳入《2021年全国农产品包装标识典范名录》,协会并被陕西省确立为“助力乡村振兴科技示范基地”。经过他的多年努力,孟姜塬村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型小康村。

刘铜利放弃较为稳定的国企工作,回乡创办了铜川市益民利农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从不懂农业的门外汉成为一名拥有中级农艺师资格的行家里手,在他的带领下,益民利农公司先后建立了“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农技培训中心”“农技服务网络平台”,开通了“农技服务热线”,通过技术培训、线上授课等方式解决群众在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他采取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劳务用工等多种模式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每年向当地群众发放土地流转金80余万元,贫困户年分红可得1000元,优先为入股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每年支付当地村民劳务费用100余万元,有效带动了王益农业产业发展。

培育宣传文化人才,推动文化产业振兴,为乡村铸魂、为振兴助力。注重在文学艺术、文博非遗、文化产业等方面打造业务骨干、技术能手、群众文化活动带头人队伍。

范亚侠作为王益区民间文艺家协会秦绣创作基地的负责人、姜女秦绣的第三代传人,她积极学习、潜心研究,不断提升自身技艺水平,创新研究出立体绣、盘金绣、挖空绣、布贴绣等秦绣技法,其作品多次荣获国内各类大奖。同时,她自筹资金,以自己的住房为场地,创办了“秦兰手工刺绣经销店”,组织开展秦绣培训10余期,培训达800余人,帮助贫困群众进行绣品的制作和销售,实现群众增收10余万元,用她的“指尖经济”助力乡村振兴,促进了群众增收致富。

秦陇华出生于书香世家,从小在父亲与祖父的耳濡目染下对民间故事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熟知古同官地域的姜女文化、陶瓷文化、乡贤文化、红色文化,其代表作品《同官义王史迹钩沉》《耀瓷民俗文化初探》《铜官古驿道》《王益区地域文化简明读本》《孟姜女故里传说》,详细描写了古同官地域的仰韶文化、姜女文化、陶瓷文化、乡贤文化、煤炭文化和红色文化,为王益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根基。

培育高技能人才,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让人才和技术在乡村聚集。鼓励教育、医疗等专业技术领域优秀人才在乡村干事创业,畅通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渠道。

杜锋涛是王益中学的一名普通化学教师,凭着对教学,对科技的热情,他带领团队在学校成立了“STEM教学中心”,开发了“铜川大樱桃酿酒技术”“铜川古生物化石探究”“无土栽培技术”等多项STEM课程,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2022年,其开发的《酿酒工程》校本课程荣获省级精品校本课,并将相关技术无偿推广到黄堡镇孟姜塬村,成功酿造出了首批2万斤柿子醋和3000斤柿子酒,为有效解决柿子滞销问题提供了新途径和新方法,将课题研究成果转化为为群众解困增收的来源和希望,为乡村振兴产业振兴贡献了智慧力量。

铜川市人民医院北院区骨外科主任张小军,从事医疗工作以来,积极进取,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在全市率先开展了骨肉瘤化疗、骨巨细胞瘤氯化锌烧灼疗法、骨质疏松患者MDT规范治疗等新技术,年接诊患者2000余人次,2020年个人研究课题荣获中国科技创新发明成果奖。乡村振兴的号角吹响以来,他积极响应、主动作为,定期进村入户为基层群众义务诊疗,让广大患者足不出户就享受到高水平的专业医疗服务。

供稿:王益区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孟云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