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 正文
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引领基层公共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陕西党建网 发布时间:2022-01-02 13:52 作者:杨慧敏

以史为鉴铭记伟大成就,凝心聚力开创崭新未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是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全会总结了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着重阐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各项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出明确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全会取得的重大成果、作出的重要部署,是新时代更好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的行动指南和思想保证。

我们党向来重视文化建设,党的十八大把文化建设列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使我国文化事业发展驶入快车道。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对党领导文化事业的重大举措和成效作了总结概括,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我们文化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来,岐山县紧扣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主线,不断加强党的领导,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守好主阵地,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坚持党对公共文化事业的领导,掌握意识形态主动权。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近年来,岐山县立足实际,加强对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领导,以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结合“做活周文化”战略任务,突出重点,细化任务,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发展均衡、充满活力、极具特色的城乡一体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县镇村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全面覆盖,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更为丰富完善。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日趋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形成了和谐向上、风清气正的社会风尚。实践证明,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最本质的特征,加强对公共文化事业的领导,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决定性意义。

树牢新时代公共文化发展理念,夯实公共文化服务基础。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明确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围绕夯实公共文化基础,岐山县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为抓手,全面完善县域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为推动公共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建成岐山大剧院,成功承办“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分会场演出,受文化部表彰。二十三年连获“全国文化先进县”殊荣。县文化馆、县图书馆均创建为国家三级馆,蔡家坡文化馆获评国家二级文化馆,岐山大剧院成为全国县级剧场建设标准。全县45个贫困村、2个移民安置点文化活动器材全覆盖;全县9个建制镇综合文化站(文体中心)、116个行政村(社区)实现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统筹推进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3个总馆18个分馆40个村级示范服务点均配齐图书和文化器材,同时积极探索基础设施规范化管理,拓展设施高效化利用,切实解决偏远地区和老年、残疾、留守、未成年人等公共文化资源匮乏、服务薄弱等问题,有力消除公共文化服务盲点,推动了公共文化均衡发展。

突出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唱响向上向善主旋律。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岐山县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积极创新服务方式,“阵地+流动+网络”三结合服务模式,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有保障、不断档、不下线。广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六送六进(六送:送书、送戏、送电影、送活动、送培训、送展览。六进:进镇村、进社区、进分馆、进景区、进企业、进学校)”活动,大型秦腔廉政历史剧《甘棠清风》赴省进京,巡回展演;电影《寻根周原》即将上映;红色电影《西府游击队》杀青;“中国·岐山风情”歌曲《我要去岐山》专辑全国首发等,打造了文化惠民“金名片”。区域性书画联展、凤鸣大讲堂、群众文化节、志愿书画捐赠活动等文化活动,群众参与度大幅提高。实践证明,只要以人民为中心,发挥好服务职能,就能设身处地、想方设法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能为群众提供更全面、更优质、更高效的文化服务,能在全社会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

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根。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千年古县——岐山,文化遗产富集、禀赋独特,是闻名全国、享誉世界的周礼文化之乡。岐山县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已公布省级项目9个,市级项目17个,县级项目48个;强化文物保护,现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4个,不可移动文物点500处,馆藏文物25000余件;多种形式开展传统节庆活动,2021年春节周公庙开展的岐山锣鼓表演被央视等主流媒体报道。提高了全民保护意识,开拓了文旅融合新思路,推动非遗与旅游、市场深度融合,激发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

特别是发挥非遗作用上,组织岐山县故郡镇索王村锣鼓协会、雍川镇空心挂面专业合作社、枣林镇范家塬村土梁油坊等7户非遗项目合作社和协会、陕西旅游集团岐山公司联建“文化旅游+扶贫”示范基地,举行“发展乡村旅游 助力脱贫攻坚”千亩油菜、千亩牡丹、万亩猕猴桃等产业园区开园仪式,非遗文化成为助力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实践证明,文化承载着民族发展的血脉,是构筑民族精神的基石,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既厚植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又为公共文化服务强筋壮骨。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家兴、民族旺。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吹响全面建设文化强国的“集结号”,需要深入学习、思考,深刻领悟、实践。我们将不断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引领基层公共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满足广大人民精神文化需求,顺利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

(作者系陕西省岐山县文化和旅游局党委书记、局长)


责任编辑:林晓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