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 /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 正文

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访谈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20-11-02 17:31 作者:罗旭 王昊魁 龚亮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时代和实践发展的新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提出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领我国发展全局发生历史性变革。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为此,光明日报记者采访了五位专家学者,畅谈学习五中全会精神的体会。

res0503_attpic_brief.jpg

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发射,我国迈出了自主开展行星探测的第一步。

res0507_attpic_brief.jpg

“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大型立体花坛现身上海街头,吸引游客驻足拍摄。 

res0511_attpic_brief.jpg

江西省永新县高市乡八团村庆丰农业蜜柚种植基地,果农在采摘柚子。 

res0515_attpic_brief.jpg

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美景。本版图片均为新华社发

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访原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周文彰  

【创新】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为中国未来擘画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发展蓝图。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为何把“坚持创新”放在核心地位?中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还有哪些路要走?本刊特邀原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周文彰对此详细解读。

  表述变化体现新发展理念的突出要求

  记者: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十四份五年计划规划,“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这样的表述还是首次。此表述折射了怎样的当代中国特质?

  周文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以创新驱动发展。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五大发展理念,把“创新”摆在第一位,从十九大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到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创新在我国经济社会建设中的作用越发凸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我们还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动力。

  五中全会对创新的重要摆位,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突出要求。这是在党长期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科学把握了当前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契合了新时代我国科技创新的阶段性特征和主要任务。

  创新已成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变量”

  记者: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其核心要义体现在三个“新”上,就是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如何考量创新在其中的地位与作用?

  周文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在此背景下,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尤为重要。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创新已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变量。只有更加依靠科技创新,才能在危机中育先机、在变局中开新局,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塑造新的发展优势。

  中国的科技创新从来都不是封闭式的创新,改革开放40多年来,开放合作、交流互鉴对推动中国科技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的科技创新和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科技进步也越来越需要中国。

  我们要贯彻好全会精神,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彰显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自信与底气

  记者:十九大报告提出的2035年发展目标之一是“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此次公报中表述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从“跻身”到“进入”,彰显着怎样的实力变迁?

  周文彰:这充分彰显着中国与日俱增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自信与底气。“十三五”时期,我国研发投入强度从2.06%增长到2.23%,基础研究经费增长近一倍,天宫、蛟龙、天眼等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五中全会着眼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出“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远景目标。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引领、统筹协调是关键。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数字化发展。

  同时也要看到,创新不只是科技创新,还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等,必须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只要我们切实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脚踏实地向前进,创新中国必将行稳致远。

[NextPage][/NextPage]

以协调发展推动社会安定和谐

——访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杨奎

  【协调】

  “协调发展新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的新成就,直面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科学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科学思维和方法。”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杨奎说。

  杨奎表示,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需要重点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的关系。

  杨奎解释说,要把握战略全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牢固树立“一盘棋”的发展意识,保持战略定力,做到统筹兼顾、协调推进。要聚焦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的“变局”,聚焦我国创新能力不强,农业基础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短板”,不断健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

  “全面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杨奎表示,要提高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改善和提高农民群众生活水平为根本,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杨奎说,要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建设,持续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等加快发展,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连接东中西、贯通南北方的区域开发格局。

  “要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杨奎说。

  杨奎表示,要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在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推进以文化强国建设为核心的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NextPage][/NextPage]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

——访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授王东仓

  【绿色】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对于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授王东仓说。

  全会强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王东仓说,推动绿色发展,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推动绿色发展,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

  王东仓表示,“十三五”规划将绿色发展理念纳入国家五年发展战略部署,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2020年1月至9月,全国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为81.2%,同比上升6.2个百分点;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3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1.8%;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7.2%,同比上升5.7个百分点。

  “推动绿色发展,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坚守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集中体现。”王东仓说,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实现从“出门看天气”到“出门看空气”,从“盼温饱、求生存”到“盼环保、求生态”的根本性转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就要通过绿色发展为人民守住绿水、青山和蓝天。

  “我们坚信,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美丽中国建设目标一定能够实现。”王东仓说。

[NextPage][/NextPage]

开放,中国之治的内在逻辑

——访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研究员张骥

  【开放】

  开放发展理念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为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提供了行动指南。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研究员张骥表示,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再次向世界发出明确信号:面对经济全球化的逆流和国际政治中的风浪,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会动摇;不仅不会动摇,而且在“十四五”期间的新发展格局中,还将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向世界呈现一个更加自信开放的中国。

  “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在辩证分析国际环境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判断,体现出我们党对于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如何对外开放的新认识。”张骥说。

  张骥认为,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发展成为国际影响与日俱增的全球性大国,既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结果,也是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积极与世界互动的结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以更加自信的姿态扩大对外开放,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开放,已成为中国之治的内在逻辑。

  “中国的开放为世界和平与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张骥说,中国外向型经济为世界提供了巨大市场和机遇,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源;中国对多边贸易体制的支持对维护全球经济秩序和促进开放型的世界经济至关重要;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公共产品;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经验为人类社会贡献新的治理经验和发展道路;中国对国际制度和国际组织改革的开放性、包容性为国际秩序的和平变革提供了空间。

  张骥指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提出,绝不是要降低对外开放,而是要“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通过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推动完善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我们相信,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必将为人类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NextPage][/NextPage]

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

——访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黄锟

  【共享】

  “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方向。”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黄锟说,共享发展理念实质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体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要求。

  黄锟表示,“十三五”时期,我国对就业、扶贫、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住房等人民最关心的问题作出全面部署,不断完善共享发展体制机制,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有力保证了各项民生事业全面繁荣进步。同时,全会也指出,“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民生保障存在短板”。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一远景目标,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理解和落实“共享”这一新发展理念。

  全会提出,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这为“十四五”时期落实共享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

  展望“十四五”,实现共享发展有哪些着重点?黄锟认为,一要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尤其是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让每个适龄儿童都能接受公平的、高质量的教育。二要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促进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三要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四要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五要缩小收入差距迈向共同富裕。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确保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群众。六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