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3年,全省经济运行企稳回升,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生产总值增长4.3%,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3400亿元,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7%。
2024年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5%、6.5%,城镇新增就业4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粮食产量1260万吨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5%以上,力争“十四五”以来累计降低10%左右。重点抓好9方面工作:
一是持续完善创新体系,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项目化、清单化推进西安“双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和三年行动计划,加快转化医学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建立“沿途下蛋”机制,省市联动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强化秦创原示范带动作用,打造20个左右省级秦创原未来(新兴、特色)产业创新聚集区。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扩面提质增效,新增科技成果转化企业达到1000家。推动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四大工程”取得更大成效,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2.5万家,高技术企业达到1.85万家,推动科技成果形成更多产值。落实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全面推进“三网两平台”为主体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打造高水平数字经济示范园区。
二是推进产业链群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以“链长制”推进、“集群式”发展为抓手,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落实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全面加强产业创新集群和产业生态建设,加大“百亿提升、千亿跨越”领军企业支持力度,力争新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和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00家以上,非能工业增加值增长7.5%。继续发挥能源工业“压舱石”作用,持续推动煤油气稳产上量,能源工业增加值增长5%。加快榆林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和延安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建设,培育壮大高端精细化工等先进材料产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良性循环和延链增值。推动文旅产业“十百千”工程,推动文化创意等文旅产业链(群)做优做强。
三是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实现投资和消费相互促进。接续实施高质量项目推进年,常态化开展项目观摩活动,加快省级“四个一批”平台扩容,推动实现省市重点项目、重点招商项目“四个一批”一网调度。深入实施“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和省市重点项目,制造业投资增长6.5%,力争完成综合交通投资800亿元、水利投资440亿元。加大民间投资项目推介力度,社会(企业)资本投资增长5%。用足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资金,加大市场化融资力度。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深入落实促进消费增长三年行动方案等系列政策,开展促进网络消费、提振大宗消费、促进县域消费专项行动,积极培育智能家居、国货潮品等新增长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5%。
四是坚持政策靠前发力,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加强经济运行监测预警,强化对经济走势预研判断、对风险隐患点预警防范、对运行情况常态化调度,针对制造业、民间投资等重点行业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一业一策”“一地一策”精准制定措施。做好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加大财政、金融、就业等领域对口衔接力度,全力以赴争项目、争试点、争要素。积极开展督导服务,帮助协调解决政策实施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做好经济形势和政策宣传解读,及时回应市场关注和社会热点。启动“十五五”规划编制前期工作,提出基本思路和发展路径。
五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出台实施2024年营商环境突破年行动方案,强化典型经验复制推广。加快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制定实施开发区改革方案、发展规划。实施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推进世界一流企业建设。落实落细大力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健全政商常态化沟通机制和重点企业帮扶联系机制,持续开展“三整治四提升”专项行动。落实国家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持续推进中国—中亚西安峰会涉陕成果落地,高质量建设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促进外贸保稳提质,进出口总值增长8%。实施精准招商,推动产业转移聚集区和“双向飞地”建设,实际使用内资增长10%。
六是优化经济空间布局,形成区域城乡发展新格局。落实西安都市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动西安特大城市转变发展方式,深入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通过“科技+制造”赋能关中产业升级,提高对陕北陕南高质量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促进陕北能化产业延链补链,支持陕南拓展以“土特产”和抽水蓄能为代表的“两山转化”通道。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深化落实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和接续措施,强化县域分类管理,强力推进首位产业,开展产业园区提升行动,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大力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启动农业全产业链建设五年行动,创建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30个。加大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力度,提高产业和就业帮扶实效。
七是抓好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落实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守牢三大生态屏障,加强黄河流域地表水、地下水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管理,加快黄河西岸生态带和渭河沿岸生态带建设,坚定当好秦岭生态卫士,强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以关中地区为重点的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开展水生态环境保护巩固提升行动,加强耕地土壤污染源排查整治。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深入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一体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加强用能预算管理、用能权交易、节能信用管理,探索生态环境保护、大气污染治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
八是突出就业优先导向,用心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聚焦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农民工、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持续实施技能培训提升、劳务品牌培育、就业服务提质三项工程和大学生基层就业行动计划。制定实施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行动方案,谋划落实促进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增收措施。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学校建设标准化、师资配置均衡化、教育关爱制度化,“一校一策”推动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大力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深化“三医联动”改革和协同治理。持续推进全民参保计划,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稳步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基本医保参保率持续稳定在95%以上。
九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全力以赴促进高水平安全。统筹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确保按期完成高风险地区债务规模和债务率“双降”任务,推进房地产等重点领域风险化解出清。深入实施“两藏”战略,抓好粮食等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4500万亩以上。坚决完成电煤保供任务,做好迎峰度夏、迎峰度冬电力和天然气保供工作。深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对煤矿、非煤矿山、道路交通、建筑施工、城镇燃气、消防等方面安全监管,全力做好防汛抗旱、森林草原防灭火和极端灾害应对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