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 /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 正文

转变发展方式 增进民生福祉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21-05-13 14:45

 

       图①:双鸭山市友谊农场丰收现场。
  张 伟摄(人民视觉)
  图②:大庆石化炼油结构调整项目连续重整装置建设现场。
  谢文艳 杨志明摄影报道

  创新经营模式 实现增产增收

  本报记者 郝迎灿 张艺开

  晚上9点半,黑龙江省巴彦县山后乡靠林村村民柴树春才忙完回家,妻子早已备好了四菜一汤。“去年收入不错,把土地托管给合作社,赚了近10万元钱。”柴树春说。

  咋个托管法?“每亩地一年交350元托管费,从种到收合作社都负责。”柴树春介绍,自家的190亩地,全都托管给了合作社,“他们测土配方、航化作业,农机马力翻了10多倍,产量肯定高啊!”

  “农户等经营主体在不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条件下,将农业生产的全部或部分作业环节委托给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巴彦县副县长谭丽颖介绍,收成归农民所有,监管责任由政府承担,政府与聘请的第三方机构,联合对托管组织进行耕种、施肥、防治、收获的全程监管。

  那为啥柴树春还是干到了9点半?“一天赚400块,还管饭!”原来,土地有了“托管所”之后,柴树春还能就近去合作社务工,二次增收。“去年一年,就有将近1000户农民,带着农机具来合作社务工,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巴彦县农经服务总站站长李秀民介绍。

  据介绍,巴彦县去年已经有52.18万亩土地得到了土地托管服务,实现粮食增产6261万斤,农民增收5635万元。“今年土地托管面积预计达到60万亩以上。”李秀民说。

 

  持续造林植绿 守护美好生态

  本报记者 刘梦丹 张艺开

  在黑龙江省密山市,提起铁西自然保护区,无人不知;提起张洪田,人们都会竖起大拇指。从一片寸草不生的荒山到绿意葱茏的省级自然保护区,张洪田老人已经为这座“绿色银行”奋斗了40年。

  上世纪80年代,当地林业部门把铁西村附近2万亩两荒地划拨给张洪田当时负责的村级企业。从此,张洪田开始了长达40年的植树造林事业。在造林的同时,老人还把几百亩耕地“退耕还湿”。如今的铁西自然保护区内,清澈的塔头湖河潺潺流过,梅花鹿、金雕、丹顶鹤都在这里安了家。

  有人劝这位76岁的老人该歇歇了,但老张认准的事情,谁都说不动。每年的除夕,张洪田都选择和员工们在山里过年,他们一起包饺子,同吃同住。一到森林防火期,老人每天巡山,登上防火瞭望塔,一待就是一整天……

  2020年末,张洪田做了一个决定,把这片自己精心守护了40年的林子,无偿地交给了当地政府。“我的使命已经完成了。人活这一辈子,能留给子孙后代的东西不多。这片绿色,就是我这辈子最宝贵的财富。”

  在黑龙江,还有无数像张洪田这样的“造林人”。据介绍,40年来,黑龙江省完成义务植树28亿余株,全省森林覆盖率达47.3%。

 

  建设美丽乡村 日子红红火火

  本报记者 郝迎灿

  走进黑龙江省桦川县集贤村,街道干净整洁,两侧绿树成荫,砖瓦房宽敞明亮。“可改革开放前村里六成以上的人口患有地甲病。”桦川县集贤村党支书王喜林介绍,村民身体健康受影响,村集体经济薄弱、年年吃救济。

  在当地党委政府组织下,医疗队伍来到集贤村,帮村民治病,帮村子改水。“到1984年,病患治愈率达92%,新生婴儿再未出现此类病例。”王喜林说。

  挖掉了病根,集贤村又开始向穷根宣战。在村党支部带领下,村办企业红红火火。党的十八大以来,集贤村确定了特色产业引领脱贫致富的新路。到2020年,全村51户贫困户全部实现清零,户均增收超过3000元。

  与此同时,村党支部投资12万元建成村史馆,组织村里孩子和高考学子参观,激发村民树立自强意识。“现在,村里1978年后出生考上大学的学生超过50人,每年至少还有两三个适龄青年参军入伍。”王喜林说。

  2015年以来,桦川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投资320万元,为全村铺设水泥大路、绿化道路、修建广场,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以前的土道变成了笔直平整的水泥路,村里还建起了活动室,是共产党让咱过上了好日子。”村民姜长中说。

 

  集中人力物力 着力保障民生

  本报记者 刘梦丹

  去年秋季学期一开学,家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中北春城的王紫涵小朋友再也不担心上学迟到了。去年9月15日,她家小区门口的一条“断头路”文景头道街正式全线通车了。“确实方便了不少,孩子能多睡半个小时。我和她爸爸的通勤时间也宽裕了不少。”王紫涵妈妈笑着说。

  改善出行难、提升道路通行能力一直是哈尔滨市民急难愁盼的民生焦点。这条全长3.3公里的文景头道街,虽然长度不算太长,但周边小区密集,早晚高峰交通压力很大。“这路修通后,与城市二环主干道形成了有效的交通联系,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区域交通压力。”哈尔滨市住建局文景头道街现场总指挥李德民说。

  近年来,哈尔滨市以治堵为重点,推动道路拓宽改造,方便市民出行。去年,东二环高架体系完善工程竣工通车,三棵树跨线桥顺利投用。在东三环江北段通车后,松花江南北岸又添一条交通要道……

  “去年,我们压减财政预算支出14亿元,着力保障民生,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9791元和19631元。”哈尔滨市市长孙喆表示,“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们将重点抓好社会保障、生态治理等50件民生实事,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为群众排忧解难。”

 

  改善营商环境 助力企业发展

  本报记者 张艺开

  6层楼高的发酵罐喷冒着蒸汽,黑龙江肇东市星湖科技公司生物发酵园里机声隆隆。这是2019年,在旧厂区的基础上,该公司新投资6.8亿元建设的二期项目。“原来要拉回广东加工的腺苷、肌苷,现在实现了就地加工销售。”公司综合管理部部长谢刚边走边说。

  “2011年,每年近千万元的成本优势,让我们初识肇东;8年后,营商环境的改善,让我们决定做大做强。”谢刚介绍,二期项目筹划阶段,黑龙江省“百大项目”政府服务专班7次赴公司总部,专程对接筹备事宜。扩大产能有物流压力?配建物流产业园。电力需求存在缺口?规划建设专属变电站……去年春天,全市专门召开项目推进会,各部门针对企业需求拉出清单,划分责任专人推进。“首席服务员”上门指导代办,审批部门现场办公、集中审核。“原本需要7天的项目备案变成1天,曾经要花半年的环评批复压缩至两个月。”肇东市工业信息科技局局长刘闯介绍。

  服务送上门,审批加速度,营商环境的变化可知可感。《2020年黑龙江省营商环境监测报告》显示,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对全省营商环境有明显变化和有变化感知率达96%,对营商环境满意度较往年有明显提升。

 

  发展冰雪经济 提供精准服务

  本报记者 方 圆

  沿着黑龙江省黑河市市郊东南方向行驶几公里,就来到了红河谷汽车测试中心有限公司的小乌斯力试车场。“每逢冰雪季,各式型号的汽车在冰雪路面上驰骋,远远望去,仿佛在上演一场拉力赛呢!”公司技术总监邓勇军说。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为黑河打开了经济发展的另一扇窗。黑河地处中俄边境,属高寒地带,全年结冰期达209天,使该市成为汽车企业寒地试车的首选之地。“以往,冷是挑战。一到冬天,群众‘猫冬’、项目停工。”黑河市副市长彭海涛说,“现在反过来,冷是机遇。通过积极发展寒地试车经济,从冷资源里挖掘热产业。”

  “来黑河两年,这里测试场有独立测试小区、冰上环形跑道、冰面雪面冰上操稳道等。路谱丰富、路况典型、设施齐全,能满足不同条件下的试车需求。政府还为试车企业开通绿色通道,精准提供服务。”邓勇军说。

  黑河市委主要负责同志介绍,如今,黑河市已建有8家寒区试验企业、16个试验场地,24家车企在黑河建立了自己的专属试验基地。

  每年冬季试车高峰期,黑河淡季变旺季,“猫冬”变冬忙。


责任编辑:姚远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