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 /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 正文

血沃川陕铸丰碑

——寻访川陕革命根据地陕南苏区的历史印记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1-02-09 09:31 作者:李宛嵘

川陕红色交通线黎坝交通站旧址。本报记者 李宛嵘摄

2月5日,汉中南郑,红寺湖畔,风光旖旎。一座青石结构的方形建筑巍然矗立,顶端一排红旗迎风飘扬,在蓝天碧水的映衬下格外鲜艳。这里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当年,红军就是在川陕交界的这片青山绿水间,谱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西征经汉中到达川北,开始了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斗争。川陕革命根据地陕南苏区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陕西境内主要分布在今汉中市镇巴、西乡、南郑、勉县、宁强等地。在中共组织领导下,陕南苏区人民不畏艰险、敢于斗争,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长征一家人”:革命家庭的悲壮长征路

宁强县大安镇烈金坝村,紧挨着川陕蜀道,是一个三面临河的小山村,陈锦章烈士故居就在这里。故居展室内,大量的文物、图片和史料,为我们讲述着陈家三代11人参加红军长征的悲壮故事。

陈锦章于1925年在上海艺术大学求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五卅惨案”后,受组织派遣,他回到汉中开展地下斗争。1927年,陈锦章组织建立了陕南第一个中共组织——中共大安小组,带领新发展的党员和进步群众冒着白色恐怖,宣传革命真理,组织地下武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活动。

1935年,红军到达宁强县(当时的宁羌县),他动员家人放弃富足的生活参加红军。除母亲因小脚无法远行外,其余家里三代11口人全部踏上了漫漫长征路。

在陈锦章家的影响下,宁强涌现出许多父送子、母送女、妻送夫、兄弟相送,甚至全家一起参加红军的感人场景。

长征途中,最初,他们一家人还走在一起,相互照顾。红军打响嘉陵江战役前,一家人被整编分配:陈锦章、陈文华、陈文芳3人被编入作战部队,率先向西开进,后来相继牺牲。陈锦章60岁的父亲根据安排,留下来管理红军的菜地。这位在家养尊处优的老人心甘情愿顶着烈日种菜、薅草。家中的成年女性,被分配到红军被服厂工作,在行军作战中饱受颠沛流离和疾病折磨之苦。

红军到达延安时,陈锦章家参加长征的11口人,只剩陈锦章的妹妹陈真仁,其他人均在长征途中或牺牲,或失踪、失散。

陕南战役:开启长征新征程

在勉县新铺镇境内的一条乡间小道上,青山绿水间,陕南战役新铺湾战斗遗址纪念碑默默矗立,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86年前那场激烈的战斗。

1935年2月,为策应长征途中的中央红军,红四方面军发动了陕南战役。陕南战役首战就攻克了宁强县城,活捉了国民党守军团长,红四方面军乘胜向勉县、汉中进击。驻汉中的国民党三十八军军长孙蔚如一面向西安陕军司令部告急,一面令独立旅一团在宁强大安堵截红军,并派国民党三十八军主力四十九旅驻防勉县。1935年2月6日,四十九旅旅长王毅武率部到达勉县新铺湾,在新铺湾四周险关隘道日夜修筑工事,力图凭险据守,阻挡红军。

1935年2月6日晚,红军前锋部队抵达青羊驿。当地群众热情欢迎,还主动为红军当向导。红军派出少量部队对新铺湾敌军守备工事进行了火力侦察。2月7日拂晓,红军部队突然发起猛攻,一举占领新铺湾西面的蜂子岭。王毅武急令士兵拼死争夺,至天晚,四十九旅撤退,红军坚守一天后,主动退出蜂子岭。

1935年2月8日晚,红八十八师师长熊厚发带领主力部队向敌人阵地发起总攻,把敌人阵地分隔、冲散,使敌人指挥失灵。此时,向东迂回的红二六八团已切断新铺湾守敌与勉县县城的通信联络,王毅武怕县城有失,急令部队撤退。命令尚未传到前方,两翼阵地便全部被红军占领,王毅武带残余人员落荒而逃。2月9日上午,战斗结束。

新铺湾战斗,是陕南战役中关键性的一战。从1935年2月3日开始,红军先后发起了6次战斗,攻占宁强、勉县,围攻褒城(今勉县褒城镇)、南郑,歼敌4个多团。2月22日,红军达到既定目的后挥师川北。至此,陕南战役胜利结束,红四方面军开启了长征的新征程。

红色交通线:“红色血脉”的不息脉动

镇巴县黎坝镇柳营村里,一座看似寻常的农家小院,却有着不同寻常的历史。这里曾经是黎坝秘密交通站,陕南苏区红色交通线上重要的一环。

红四方面军离开陕南,到川北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后,随着频繁的战斗消耗,后勤保障遇到极大困难。

1933年6月24日,在国民党第十七路军三十八军司令部任参谋的中共地下党员武志平受中共中央特科的指示,代表国民党第十七路军与红四方面军在汉中达成以“互不侵犯”为主要内容的秘密协议,并在中共陕南特委协助下建立了以汉中为起点的两条红色交通线。

就在两条红色交通线即将运行之际,从川北传来消息:国民党川军近100个团的兵力压向川北,企图将红四方面军总部困在万源、城口一带。这样,经南郑牟家坝到碑坝进入川北苏区的交通线将被阻断。

获此情报后,中共川陕省委和红四方面军总部经与武志平商议,决定再开辟一条经城固、西乡到镇巴进入川北苏区的红色交通线,约定第一个接头地点为镇巴县城以南约30公里的渔渡坝。

武志平于1934年2月1日携带从汉中采购的物资启程赶赴镇巴,2月16日到达渔渡坝王家客栈,将物资交给红四方面军供给部的干部柯大祥。

鉴于渔渡坝离滚龙坡红军驻地太远,武志平和柯大祥商议决定,在镇巴县城西南约60公里的黎坝另设一处交通站。

武志平到达黎坝后,在交通站(关门垭乡苏维埃政府文化委员黎正刚家)将一部分物资交给在此等候的红四方面军总供给部干部陈友盛,并嘱托黎正刚的妻子王三珍担负起从黎坝交通站到红军驻地的物资运送任务。此后,武志平又多次去黎坝执行物资采购和运送任务。

在川陕红色交通线运行过程中,许多共产党员、游击队员和革命群众,在这个特殊战场上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用他们的热血维护了红色交通线的畅通。


责任编辑:姚远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