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 / 夺取“双胜利”陕西在行动 / 正文

大数据赋能基层精准战“疫”

来源:陕西党建网 发布时间:2020-04-23 15:30 作者:洛南县副县长 李大为

庚子鼠年,新春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悄然肆虐华夏大地。大年初一,我停止春节休假赶回所挂职的洛南县参与疫情防控工作,主要负责指挥中心的信息工作,即把基层报上来的疫情信息加以汇总整理,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对上要向省市防疫办、卫建、民政等部门提供防疫信息,反映疫情动态。横向要向县委、县政府提供各种数据,指导对下工作。对下要与十六个镇办逐一沟通,确保信息真实。

工作初期,各镇办每天提交的信息还未及核对完毕,又接到上级部门发来的数百条疫情信息,需要限时排查核对。这些信息需要各镇办入村入户现场核实,基层同志随时待命,疲于应付。指挥中心信息组的同志挑灯夜战,逐条核对,几乎没有在凌晨2点前睡过觉。

杜绝数据“打架”

有什么方法可以提高信息工作效率?我想到了数据库技术。从基本数据表的设计到数据库后台的搭建,从配套软件的开发到管理模块的整合,信息组的同志们通宵奋战,两天就完成了数据库的搭建和测试,并编写了《使用指南》,一并下发实施。

原以为数据库搭好了,指南下发了,以后的工作按部就班即可,但实施中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所报数据质量参差不齐,信息内容漏洞百出。纸质表格不但没有减少,还出现了数据“打架”的现象。有的基层同志抱怨:“每天填表就够累了,又弄这么个洋玩意儿,这不是瞎折腾么。”

本想帮基层减负,结果却适得其反,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带着问题,我和信息组的同志们开始了基层大走访大调研,去找村支书想办法。我们深入偏远村组、居民小区、交通卡点、老旧社区,与村支书、信息员、村医、镇办干部、物业经理等信息上报一线人员深入交流,了解工作中的“盲点”,寻找数据库的“槽点”,共同讨论改进的“着力点”,收获颇丰。

原来,疫情数据库之所以没有被广泛使用,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数据库里要求填写的项目太多太全太精细,要村居排查人员在短时间内掌握如此全面的信息很难做到;二是数据统计的部门、口径、标准、人员不一致,从而导致数据相互“打架”;三是以文件的形式指导数据库的使用,语言过于专业,基层信息员既看不明白似懂非懂,也没人为其解疑释惑,所以操作不规范。

通过深挖问题根源,我明确了大数据应用规律和改进方向。一方面根据实际和疫情需求简化内容;另一方面统一数据报送人员、单位、标准和统计口径。同时通过视频会议和微信群聊的形式对全县所有信息员进行在线培训。这样下去数据库才真正发挥作用。此后两天之内全县的疫情数据告别了纸质报送,实现了线上报送、动态管理,《重点排查人员统计册》做到了实时更新,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杜绝了数据“打架”现象。 

让大数据“接地气”

大数据技术再先进,功能再强大,也需要接地气,使一线人员方便使用。只有先进的技术和接地气的方法相结合,实现工作效率的大幅提升。否则就是聋子的耳朵,中看不中用。而深入实际调研就是让技术接地气最有效的方法。

总结前期的经验,我以疫情防控信息数据库为蓝本,在事前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开发了“洛南县外出务工人员在线登记系统”数据库。上线仅4天就有10.2万人注册登记,涵盖了洛南县所有外出务工人员。同时全面精准的掌握了洛南县外出务工人员的数量、构成、就业地区、所在行业等实时信息。不但为洛南县在全省首次开通“务工专列”和实施“点对点”精准输送务工人员提供了决策依据,而且为下一步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劳务培训、就业咨询等定制化服务提供了数据支持。

建立完善服务体系

充分肯定大数据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我们更要看到基础数据采集慢,部门数据融合难,数据分析能力不足等大数据应用的短板。

当前要紧紧抓住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契机,革新数据利用手段,迅速着手建立大数据服务体系。首先,改变信息逐级上报的传统的采集手段,更多的利用“BAT”、京东等网络巨头产生的数据,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互联网和手机信息数据源。其次,打破信息孤岛,彻底打通各部门、各县市的信息通道,统一标准、规范接口,真正实现数据互通互联和高质量共享。再次,把政务服务平台和大数据平台充分融合,建立面向全社会,服务所有人的综合性平台。同时提高信息管理水平,保护公民个人隐私,守住信息安全的底线。最重要的是坚持把县域经济发展融入5G、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变革之中,促使一、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真正实现“人在干,数在转,云在算”。


责任编辑:姚远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