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 正文

初心,在信念里,在岗位上,在行动中

——记全国学雷锋示范点武警延安市支队执勤一中队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19-10-29 07:22 作者:刘居星

10月23日,南泥湾腹地。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的张玉麟下队到武警延安市支队执勤一中队任排长已两月有余。23岁的他与战士们在训练场上摸爬滚打,在军营后边的田地里劳作收获。

38年前,同样23岁的张卫华在这片土地驻守、训练、耕种,还入了党。今年10月,他和20余名老战友重返连队,回望初心。在中队荣誉室,他看到这里又增加了很多奖牌、奖杯……

基因在坚守中传承。这支驻扎在南泥湾的队伍,建队70多年来,一边执勤训练,一边劳作建设,在艰苦和坚守中续写光荣。正如张卫华对张玉麟和官兵们所说的,“拿起锄头,我们是耕耘者;拿起枪,我们是守护人。一代代士兵,在这里砥砺初心,镌刻忠诚。”

接过先辈的枪

传承就是不断坚定信念并主动将之传递

这是一支怎样的部队?

每当新兵下连,中队就会组织大家学习队史:这里曾是359旅革命先辈们奋斗过的地方。为打破国民党反动派以及日军的经济封锁,359旅在南泥湾开展了举世闻名的大生产运动。在缺衣少粮和极度艰苦的条件下,官兵们垦荒种田,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时至今日,一中队一直保留着种菜养殖的传统,战士们每周都会下地从事生产劳动。每年年初,一中队都会带着上一年年底来的新兵在田野间劳作。随着春种、秋收、冬藏,新兵在土地上磨砺,也和庄稼一起成熟。“仿佛我们种的不是菜地,而是耕植着每一名新兵的精神和信念。” 指导员李亚凯说。

上等兵王先举怀揣一腔热血加入军营。从小看军旅剧长大的他认为,当兵就应该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冲锋陷阵,而环顾围绕四周的大山、人烟稀少的村落,强烈的落差让他总觉得“有股劲使不出来”。

在一次下地干活中,看到王先举懒懒散散地翻地,老兵杨晟让他在一边休息,看大家怎么干活。王先举这才注意到,每个老兵都劲头十足,争先恐后,仿佛这个枯燥的活儿有极大的魅力。王先举还发现,由于高强度的训练、劳作,老兵们的手都裂开了口子。

“你不是想当个好兵吗?”杨晟说,“对一中队的战士来说,哨位、训练场、农田都是战场,完成好任务就是打了胜仗。”

杨晟带王先举看中队的农田、鱼塘。“这些都是曾经的老兵们一点一点开发出来的。从一锹一锹平地,到开挖水渠排水,每一点环境的改变,都凝结着老兵们的勤劳和智慧。” 杨晟说,“我们说继承优良传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不是随便喊喊口号,而是要带着信念去训练和工作,要在苦中努力有作为。”

事实上,作为“老兵”的杨晟,也是个“95后”。他做过销售、当过流浪歌手,最初来到一中队时,也觉得枯燥无聊,但他最终在不断融入集体中找到了意义,并自愿成为优良传统的传承者。艰苦奋斗、扎根奉献也在这精神的传帮带中,成为每一名官兵的信念。

王先举逐渐爱上了这里。上完大二来参军的他已经决定,留在这里,当一名好兵,也当一名传承者。

使命不分大小

忠诚就是在任何情况下坚决完成任务

2016年2月,一中队附近农田突发大火,山下不远处就是大型化工厂和采气站,情况十分危急。为控制火势,应急班几名战士脸上蒙着毛巾、手里拿着灭火器,冲到最前边。应急班班长袁建亭记得,当时风很大,火苗蹿起十几米高,战士们的眉毛、头发都被燎到了,但没有一个人退缩,大家坚定地与大火对峙,阻止了“敌人”的前进。

这场火灾中,一中队官兵连续奋战9个多小时,成功扑灭大火,救出被困群众6人、疏散转移群众368人,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1000余万元。

近年来,一中队多次参加急难险重任务。不论是山洪肆虐还是烈火冲天,关键时刻,官兵们总能冲在一线,完成党和人民交付的任何任务。

作为一中队应急班原班长的龙宜涛,是“尖刀中的刀尖儿”。他自身业务素质过硬,多次参加比武获得优异成绩;执行监狱看押任务,制定防逃、制逃、处突实战训练科目毫不含糊;所带战士20余人成为班长、骨干、训练尖子。

2015年,担任16年种植员的赵东即将退伍,中队急需一名责任心强、踏实肯干的种植员。中队党支部决定任命龙宜涛为种植员。

把一名“战斗尖刀”分配到后勤岗位上,许多人都担心龙宜涛会有情绪。

“部队岗位千千万,行行都是作奉献。”让大家没想到的是,龙宜涛态度坚决:“作为一名革命军人,党叫干啥就干啥,保证完成任务!”

担任种植员后没过多久,中队的庄稼生病了。

“你干不了这活儿,还是申请返回应急班当班长吧!”有人劝龙宜涛。

谁知龙宜涛当众立下“军令状”:“庄稼种不好,我自愿接受处分!”

操课之余,龙宜涛一心扎在农田里观察庄稼生长情况,了解每种农作物的生长习性、成熟时间,按时给农作物施肥浇水灭虫除草。没多久,中队农副业生产水平明显提高。

“听党指挥的意识有多强,执行的力度就有多大。” 对龙宜涛和一中队的战士们来说,革命军人,既能敢于舍身忘死,又要甘于坚守平凡——一切服从于党和人民需要。

以行动践初心

担当就是把每一件事情做实干好

一中队大院一角的长亭里,挂着各种形状的小木牌,是官兵们利用废旧木料制作的。木牌上,刻印着大家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的摘抄和心得。其中一位可爱的士兵写道:“我是一名炊事员,学习习近平主席讲话,我决心提高厨艺,让大家吃好。”

朴素单纯的话语,却是一中队官兵们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精神的体现。

四级警士长白亚龙是中队的军械员。刚接触工作时,单是各种武器参数就让他头疼不已。于是,他给自己定下学习计划,从枪械发展史到配发武器装备的基本构造原理,开始一点点地学、一页页地啃,写下了十几万字的学习笔记。通过半年的学习训练,他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问不倒”。

三班班长胡堂松兼职中队维修员、网络维护员。一开始,他对维修知识一窍不通,但他爱学习、好钻研,还经常去跟目标单位的电工讨教。现在的他,已然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维修员,部队的热水器、电视机、电脑,哪里出了问题,他都能轻松解决。

在一中队,还有苦心钻研怎样提高战士军事素质的班长,为大家美化环境的“小木匠”,想方设法种好菜、养好猪的种植员、饲养员……官兵们说,把小事做细干好,就是对担当使命的最好诠释。

贺树友和殷兆立是南泥湾的两位贫困群众。每年,李亚凯都会带着战士们去拜访两位老人,告诉他们:“这是两位爷爷的家,也是你们的家。”官兵们每到休息时,就会去“家里”打扫卫生、帮做体力活儿,蔬菜瓜果成熟了就第一时间送给老人们品尝。“我的‘兵儿子’”,殷兆立总是这样称呼官兵,他连家门钥匙都交给了“儿子”们。

贺树友一直靠放羊收入维持生活。2014年,为了保护生态环境,驻地政府开展了封山禁牧行动。得知消息后,一中队的官兵们很心急。经过商量,大家帮贺大爷买了100多只鸡苗,还指派饲养员战士传授养殖技术。去年,贺树友饲养的100多只鸡顺利出笼,纯利润有8000多元。

参加义务植树,春季帮忙耕地施肥、秋季帮忙收割庄稼,定期看望烈士遗属……官兵们说,把有关人民的事情做实,就是对初心的最好坚守。

连续25年被武警陕西省总队表彰为“基层建设先进中队”,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第五批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原中队长宋彪荣膺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近年来,属于武警延安市支队执勤一中队的众多荣誉纷至沓来,而一中队初心弥坚:沿着先辈足迹,耕耘红色土地,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