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最美奋斗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278名个人和22个集体当选“最美奋斗者”。有一位老英雄,他的名字出现在这份名单里,他的奋斗贯穿一生。他历经战争年代的硝烟,尝过建设时期的艰辛,也见证了今日中华的繁荣昌盛。流淌的是时间,不变的是他奋斗的底色和无悔的初心。
他就是洋县籍老英雄张富清。
1948年,张富清参加解放军。同年6月,张富清在壶梯山战役任突击组长,攻占敌人碉堡一座;7月,在东马村,他带领6名突击队员消灭外围守敌,自己负伤不下火线;9月,在临皋,他迅速完成索敌、截击、歼灭的任务;10月,在永丰县城,他带突击组,夜间登城,夺取了敌人碉堡2个,打退敌人数次反扑,一直坚持到天明……
那时,他的奋斗,是为了让“日月换新天”,为了人民当家作主,为了建立新中国。张富清先后荣立一等功3次、二等功1次,被原西北野战军记特等功,2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后来,张富清将一切荣誉封存在随身携带的小皮箱里,毅然投身祖国建设。这一藏,就是60余年。
1955年,张富清放弃了回老家的机会,放弃了大城市武汉的优越条件,来到鄂西边陲的来凤县,开启一段新的奋斗征程。
从来凤县城到三胡区、卯洞公社,再到来凤县城,张富清把此后的人生,奉献给了武陵山区里的这方水土。“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张富清说。建设新中国的70年里,张富清是奋斗者,是亲历者,也是见证者。
20世纪60年代,三胡区的红薯、苞谷,填饱了老百姓的肚子,温暖了老百姓的心田。田地里,张富清劳作的身影那样清晰。20世纪70年代,卯洞公社通了第一条路。山路上,有张富清肩挑背扛的责任和担当。20世纪80年代,建设银行来凤县支行没有一笔贷款变成“呆账”。这背后,是张富清的不辞劳苦。
直到离休,张富清的荣誉依旧静静躺在那个早已陈旧的皮箱里。他的生活依然简朴。缺角的茶几、磨损的沙发、斑驳的墙、陈旧的木窗、翻烂的字典、打满补丁的陶瓷缸……“现在的条件比以前好太多了,我很知足。”张富清说。
安贫乐道的“最美奋斗者”,拥有一笔最为可贵的精神财富。相濡以沫的妻子,没有因为张富清的公职,得到过任何“特殊照顾”;4个子女,没有一个沾过父亲的光。作为离休干部,张富清享受公费医疗政策。但他给家里定了一条规矩:家中任何人不能吃他的药,不能占国家便宜。“我现在已经离休了,再也不能为国家做什么事情了,能给国家节约一点是一点。”张富清说。
当尘封的荣誉公之于世,当家乡的问候如期而至,张富清这样对家乡说:“我衷心祝愿家乡陕西的人民生活越来越好,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人民英雄到人民公仆,张富清的人生,从未停止奋斗。同样没有停止的,是对人民和国家的牵挂。一颗奋斗为民的初心,照亮了他的人生路。五星红旗上的鲜亮底色,是他初心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