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 正文

功名·初心·新长征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19-07-01 09:26 作者:李伟

   6月11日至25日,笔者有幸参加了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文化自信”专题培训班。15天的专题教学、现场教学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可谓感知初心、净化思想、触及灵魂。

  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收获:一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这告诉我们,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二是“有盐同咸,无盐同淡”。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这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党只有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才能战胜所有的困难,才能获得最广泛的支持。三是“支部建在连上”。有了党的坚强领导,革命才能无往不胜。

  笔者在井冈山学习期间,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作出向张富清同志学习的决定。

  带着在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习的思考与感悟,带着红色洗礼后的满腔热忱,带着一名报人的职业使命和新闻敏感,6月26日至28日,我和同事们再赴湖北来凤,深入采访这位老英雄,走进实地感知那段历史,近距离领略英雄风采。

  巧合的是,6月27日,中共中央决定授予张富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这使得我们这次采访更具意义。

  来凤县隶属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鄂西南,位于鄂、湘、渝三省市交界处,湖北省的西大门。驱车前往来凤的途中,步步葱茏绿意,处处勃勃生机,绿水青山绘出丹青画卷。今年4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决定来凤县退出贫困县,40余万来凤人民,大步迈向全面小康。

  蜿蜒在山巅的高速公路,桥隧相连,使当年的天堑变成今朝的通途。但看到车窗外壁立千仞、沟壑纵横,你会不由得想到,当年这里道路是怎样的险峻,环境是怎样的闭塞,经济是怎样的落后,日子是怎样的艰难!

  而张富清在功成名就的风华之年,却主动选择来到穷乡僻壤,是什么样的信念,怎样的缘由?

  带着这些疑问和好奇,我们走进来凤。随着采访的不断深入,老英雄犹如一本厚重的书,精彩、丰富,读后令人感慨,发人深省。

  深藏功名60余载!他的事迹差一点被永远封存。当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采集其信息时,老英雄仍不愿意透露他的战功。但当工作人员告诉他,这是上级组织的要求,必须如实填写时,他因一辈子没有欺骗过组织,出于忠诚于党的考虑,才把压在箱底从不示人的东西展示了出来。这一展示,惊呆了家人,轰动了全国。

  信息采集完后,老英雄执拗地不接受任何媒体采访,也不许家人藉他的战功“追名逐利”。湖北省内多家媒体前去采访都“无功而返”。直到有人告诉他,“您的事迹和精神是我们全党的财富,应该分享出来让更多人受益,这也是党的要求”,老英雄才同意采访,并欣然配合。从拒绝到接受,他的衡量标准不是自己,不是名利,而是能否对党和国家有用,是否对人民有利。

  老英雄的家在县建行老家属院一个破旧的五层楼上。整栋楼里,一看便可认出他家,因为只有他家的窗户是上世纪80年代“原配”的旧木窗。而在家里,上世纪80年代刷的墙围子已经脱落斑驳,客厅的二人沙发磨损严重。给人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那只很有年代的、只在小时候农村见过的老瓷碗。可他始终觉得自己“吃的住的已经很好了”。

  对家人,他严格得有些苛刻,苛刻得有些“不近人情”。当年,国家精减人员,他第一个动员下岗的是自己的妻子;有企业招工,儿子符合条件,他却让儿子到农场锻炼;他的大儿子也有高血压,但他将自己的降压药锁起来,因为药是公费买的,害怕儿子偷吃,沾了公家的光。

  对自己,他同样严格得有些残忍。老英雄平时生活一家三口,老伴已84岁高龄,体弱多病;一起生活的大女儿身有残疾,需老两口照料。88岁高龄时,面对截肢后的身心双重打击,他没有自怨自艾。为了能生活自理且照顾家人,不给组织和其他上班的子女添麻烦,他果断戴上假肢,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苦痛,通过艰难地练习,重新站了起来。现在,他仍然每天来往超市1000多米,还自己上下楼梯。

  95年的风雨人生,老英雄吃过太多的苦,受过太多的难,但他从不提及,更不抱怨。过往的一切,在他这里,都化作开怀一笑,显得那么的风轻云淡。

  那笑,源自老英雄对生命的感恩,对信念的坚定。

  老英雄的事迹,使我想起了在井冈山学习时了解到的“将军农民”甘祖昌的感人事迹。为什么他们能够坚守住初心?为什么他们能够淡泊功名,立下赫赫战功,反倒对党和国家没有任何诉求?这不得不引发我们强烈感慨和深深反思。

  作为“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的一代共产党人,我们站在新的起点,唯有不忘初心,担当使命,才能真正使井冈山传承下来的红色基因,在我们这代人身上得以延续。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