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 正文

“初心”与“使命”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9-07-01 09:00 作者:朱康有(国防大学教授)

   马克思认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人类区别其他动物的关键在于,人的活动是受人的意识活动支配的,并表现出“有意识的、自觉的”特性。按此观点,一个政党也好、一个人也好,在进行任何重大实践之前,都要有设想和目的,将之作为指向,引领前进。从个人来看,一般来说,希冀此生做出点什么,就要为自己的目标早立志向,并在人生的道路自觉地循此奋斗。

  人生百岁,不过三万多天,实在而论,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白驹过隙”之一瞬,青少年时期即应早立大志,或许此生有所成就。到了50岁、60岁甚至晚年,取得一定的成绩甚至颇有成就,回望追溯,绝大部分与我们在年轻时的“初心”有关。

  “初心”就是在当初所立之志向,它铭刻于人生道路的坐标上,飘扬在内心期盼的旗帜上,最后铸就至成功的丰碑上。可以说,几乎每个人在青少年时期都充满了大大小小的梦想,但为何最后的结局却大不一样呢?

  首先,“初心”是否端、是否正,关乎能否驾驭时势。为什么说“人有善念,天必佑之”呢?就是说,正向的愿望,符合大自然发展的规律,人心所趋,各种机缘皆来为你助力,完成的几率即能大大增强。自古以来,一些人(包括历史上的早期王朝)都把命运寄托于上天;甚至到近代正确的历史观产生之前,对“人类社会走向”的认知仍停留于冥冥不可测的神秘主义之中。其实,我们讲“民心”、讲“社会趋向”、讲“世界大势”,说的都是要把握此中规律走向,然后看清楚自己所要走的正路。大方向偏离,只能看清楚前面几步的人,盲目行进,最后往往南辕北辙。随着知识的进步、智慧的积累,人类把握规律的自觉意识显著增强,在一个更大范围内合理掌控自己命运的能力显著增强。

  其次,“初心”是否远大,关乎此生成就高低。我们并不否认“人各有志”的观点,正是“志”之不同,才组成了五彩的社会。平心而论,由于各种物质基础、自身生理等条件的限制,不同人之间的“志”有高有低也是正常的。在同样的客观因素下,甚至有人的条件相对并不好,但为什么取得的成就反而更大呢?“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如何解释?固有“人穷志短”之言,亦有“寒门出人才”之说。可见,有“助缘”,关键还在于人自身。志向太低,限制了视野和步伐;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把“理想”定格在“空想”上,匆匆一生。充分估量自身的潜力,经过艰苦探索达到目标,更能彰显“初心”之珍贵。

  第三,“初心”是否能够“不忘”,关乎能否最终实现。“不忘”不只是心理层面的时时提醒、内省、观照,更是行动中的坚持、执着、担当。一旦能坚守此“初心”,人就获得一种“使命感”,仿佛来自上苍给予浑身的力量,似乎给人生安上一个足足的“发条”那样充满活力。为什么强调“不忘”?那是因为征程中,“忘记”的大有人在。条件艰苦,坚持不下去了,违背初心,改弦易辙,似能博得几分同情;环境优越,迷失于名缰利锁,陷入“温柔陷阱”,不求上进,滞步半途,最为可惜可叹。兴许我们在年轻时发的“初心”有点朦胧、有点幼稚,路途中当然可以调整、可以完善,但一定不能“忘”;忘了,不但前功尽弃,重新的选择意味着更大代价的付出。只要初心端正,何妨一守到底,直至“无限高峰”尽显。

  再伟大的个人,其力量也是有限的。借助于政党、民族、国家的力量,把自我的进步与梦想,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取得成功的几率即可提高。人生有涯,自身的努力若与社会发展关联不大,或许成功了、得到了,却免不了“井底之蛙”“坐井观天”的短视。

  民族、国家之千秋伟业,需要一代代人接续努力甚至不辞牺牲。那时,我们成就的是铸就在历史丰碑上的“大我”,而非一己之“小我”;我们个人的肉体生命结束了,但我们的精神生命影响力将持续下去。

  今天,我们恰逢这样一个时代,在积极乐观、自信满满的复兴宏伟蓝图指引下,青年一代激扬而全面的向上发展之“初心”,与我们党的“初心”高度统一,“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放飞青春梦想”,一定能在“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