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无计作重游,五月垂丹胜鹤头。
为口不辞劳跋涉,愿风吹我到钦州。
——齐白石《思食荔枝》
回到钦州,正值荔枝上市,沿路我看了田里的荔枝树,结着累累的荔枝,倒也非常好看。从此我把荔枝也入了我的画了。
——齐白石
大利图
“大利”,乃“大荔枝”之谐音,有大吉大利之意。齐白石的家乡湘潭不产荔枝,他早年“五出五归”三客钦州,对荔枝一见钟情。他第一次尝到荔枝是在1907年,时年45岁时出游至钦州,看到沿途田里的荔枝树硕果累累,碧绿的叶子中间衬着紫红色的果子,美观之极,令人垂涎三尺。后来他在《白石老人自述》中回忆道:
“沿路我看了田里的荔枝树,
结着累累的荔枝,
倒也非常好看,
从此我把荔枝也入了我的画了。”
齐白石画荔枝从此开始。
白石老人在钦州时,常有文人雅聚,每当夜幕降临,清风徐来,一名歌女,抱琴浅唱,用纤纤玉手剥荔枝给齐白石吃。多年以后,此情此景仍令齐白石回味无穷,还写了一首《与友人说往事》诗:
“客里钦州旧梦痴,南门河上雨丝丝。
此生再过应无分,纤手教侬剥荔枝”。
追忆他在钦州这一段情缘。
荔枝令齐白石一生魂牵梦绕,也使其终其一生不断创作“荔枝图”。齐白石早期的荔枝作品风格写实,粗笔树干,工笔果叶。
1920年齐白石回京居住后,开始进行“衰年变法”,从而创立“红花墨叶”画派,他认为荔枝红果绿叶,正是他变法的绝好素材,他常说荔枝“入图第一”。因而到三四十年代的作品多折枝法,或将荔枝置于提篮中,极力夸张鲜艳的果实。
晚年时期,齐白石甚至直接只画几颗荔枝果,沉而透,苍而润,注入深沉的感情,以情动人,体现了齐白石大写意的思想和实践能力。
齐白石画荔枝枝干线条苍劲遒韧,行笔老辣,多取《天发神谶碑》笔势,凡顿笔、折笔处有如写篆书,富立体感。叶子先以花青加藤黄调配渲染,再以稍浓的墨线迅速勾出筋叶。果实则用鲜艳的朱砂红点画,色与水的巧妙运用,使画出的荔枝犹如刚刚采摘,晶莹的露珠挂在上面,鲜嫩欲滴,使人垂涎。
齐白石一生游历不多,三客钦州,钦州成为他人生的重要驿站,与钦州友人共赏荔、食荔、咏荔、画荔,尤其是画荔成为齐白石一生熠熠生辉的荔枝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