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口腔内含有大量的益生菌群,是抵御病毒的重要屏障之一。如果口腔微生态处于“失守”状态,那么,口腔黏膜的“防疫工事”就极易被病毒攻破,人体的各个系统都将遭到无情打击。前不久,由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全国口腔微生态学组组长、黑龙江省口腔微生态技术创新中心主任马晟利教授课题组完成的一项课题“宏基因组学分析揭示新冠肺炎患者口腔微生物群改变”,被《自然》杂志子刊发表。这项研究成果首次揭示,新冠病毒侵入人体后,引起口腔微生物多样性下降,打破了口腔微生态平衡,最终使“脱缰野马”般的病原体由口腔闯入肺内,导致肺部合并感染。
“上述研究结果提示,良好的口鼻咽腔环境有助于守牢‘病从口入关’,不让病毒和细菌乘虚而入,兴风作浪,人体才能避免滑入亚健康、甚至是疾病状态的‘深潭’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马晟利主任从口鼻咽的解剖特点、病毒与机体微生态之间的关系、新冠病人口咽部存在的代表性菌群、抗生素滥用在严重病毒感染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建立口腔微生态平衡、怎样维护口腔卫生等话题逐一进行了介绍和解读。
守牢身体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身为人体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咽是上宽下窄、前后略扁的一个长约12厘米的漏斗状肌性通道,由肌肉和黏膜构成,其内腔称为咽腔。马晟利教授介绍,口腔、鼻腔、咽腔共同建造了消化道与呼吸道的共同通道,并各司其职。其中,口腔和鼻腔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食物由口腔经口咽进入食管,空气由鼻腔经鼻咽进入气管,而外来的细菌或病毒往往利用口鼻咽部粘膜表面的“定居点”而侵入人体。为阻挡这些微生物的来犯,口鼻咽腔内的固有菌群则构筑了天然且坚固的“堡垒”;同时,围绕在鼻腔、口腔和咽腔连通处的周围,还有咽扁桃体、腭扁桃体、舌扁桃体围成的咽淋巴环“防线”,用来抵御外敌。
让吃瓜群众绝对想不到的是,人体微生物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在口腔、肠道、皮肤、阴道等四大贮菌库中,竟然库存了细菌1-1.5公斤。如此“海量”的菌群,犹如牢固的“城墙”一样,不让外来的细菌、病毒在人体粘膜表面“落地生根”。而一旦突破了菌群的保护,就会颠覆微生态平衡,敌强我弱的后果,将直接使免疫力下降,诱发疾病。
马晟利指出,此次新冠疫情,课题组发现口腔和鼻腔是新冠病毒的一个主要进入门户,通过宏基因组测序技术锁定了新冠病人口咽部高度聚集的菌群,特别是小韦荣球菌;同时发现某些菌群如克雷伯菌、不动杆菌、沙雷氏菌等的介入,有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新冠肺炎的严重程度。
滥用抗生素,易酿成微生态灾难
马晟利教授强调指出,由严重的急性呼吸道冠状病毒2所致的新冠肺炎,已成为持续蔓延的全球性流行病。大多数感染者为轻型或普通型疾病,经科学治疗可逐步康复;但大约有5%的病例会发展为重症至危重症。这其中,严重的新冠肺炎主要并发症,例如肺炎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被怀疑是由细菌过度感染造成的。此外,死亡的重型新冠肺炎患者中,有50%伴有继发性细菌感染。而细菌二重感染和抗生素的使用,对引发新冠肺炎并发症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马晟利进一步解释说,大剂量或长期应用抗生素,特别是广谱抗生素,在对致病敏感菌杀灭或抑制的同时,其他不敏感菌则借机翻身,大量生长繁殖。此类无害菌在正常情况下,本来可以和人体和平共处,但由于菌群“此消彼长”,角色互换,随着敏感菌的“退群”,无害菌则不再被压制,摇身一变,转化为致病性菌,或者可以被视为“原发感染菌的耐药菌株”。临床上,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毒性反应包括肝肾毒性和神经、血液系统损害,以及变态反应和二重感染。
在带领科研团队进行深入研究中,马晟利教授还观察到:新冠肺炎病人口咽部微生物组的抗生素耐药基因显著增加,尤其是危重症患者组表现更显著。马教授分析说,抗生素耐药性呈渐进式的缓慢积累,因为大多数危重病例有多重复杂的“共病”(即两种疾病共存),并可能有高抗生素摄入的历史。换句话解释,抗生素的滥用对体内的益生菌和正常定居的固有菌群同样“不留情面”,在改变微生物群的同时,逐渐增强了细菌的耐药性,进而酿成了严重的病毒感染,给人体带来了巨大的“微生态灾难”。
如下攻略可避免感染性疾病
那么,怎样才能维护与建立口腔微生态平衡?如何避免“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不让病原体“导演”成严重肺感染的惨剧?马晟利主任给出的忠告和建议如下——
一要注重口腔卫生。每天刷牙2-3次,每次3-5分钟,不使食物及细菌在口腔中滞留。马晟利特别提醒说,选择药物牙膏的时候,最好几种品牌交替用。如果长期偏爱于某一种牙膏,口腔细菌就会产生耐药性,致使药物牙膏失去应有的功效。同时,建议经常咀嚼点口香糖,以促进唾液分泌;唾液既能为口腔微生物群的黏附、增殖和定植提供必要的条件,亦能通过矿物含量、离子浓度、氟化物含量、溶菌酶、乳铁蛋白、纤维结合素和维生素的变化,合理调节口腔微生物的种群及数量,有助于口腔微生态平衡。
二要密切关注口腔菌群的改变。马教授解释说,口腔中微生态的失衡,容易将微生物群体向病原体的相关菌群转化,刺激机会致病菌大量繁殖,由此产生口腔异味(口臭)以及龋病、牙周炎、口腔黏膜病和口腔癌等疾病,其中龋齿和牙周炎能分析出较明确的致病菌,包括变链球菌、牙龈卟啉单胞菌等。而口腔微生态的正常秩序一旦被打乱,就会激发机体的炎症反应,或经过口腔定植菌群的传播,干扰机体其他系统器官的正常微状态,带来肠道疾病或呼吸道疾病。
目前,临床常见的医疗干预手段是尽早消除口腔原发病,主要技术包括充填龋洞、清理牙周隐患、消除口腔炎症及口内有害气体;同时依靠机械方法铲除菌斑生物膜、平整牙面以减少细菌的附着;或者利用氯己定、氟化亚锡等含漱药物和甲硝唑、头孢等抗生素,将菌斑扼杀在“摇篮”中。
三要合理调整饮食结构。在保持健康饮食习惯的同时,适当多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的果蔬,可促进有益菌的生长,抑制条件致病菌的繁殖。马晟利主任告诫说,高蔗糖食物易使口腔致病菌如变形链球菌、放线菌的“疯长”,要杜绝高糖的摄入。
四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马教授介绍说,口腔与鼻腔、咽腔、胃肠道等生态系统在解剖结构上相互沟通。因此机体在疾病状态或亚健康状态时,经常“牵一发动全身”,乃至动了口腔微生态平衡的“奶酪”。如糖尿病的患者常伴有牙周炎,胃肠道不好的人会有难闻的口气。因此,保证充足的睡眠,多锻炼身体,适当有氧运动,均可增强体质,提升免疫力,减少因微生态失衡诱发疾病的概率。
五要适当服食微生态调节剂。马晟利解释,人在患病时过度用抗菌药,极有可能使口腔菌群乱作一团,并给耐药菌或异源菌包括念珠菌、肠杆菌“修建”非法“定居点”提供便利。马教授建议酌情服用益生菌,并改用窄普抗生素来对抗感染性疾病。而长期口服降糖、降压药的人群,需要同时给予微生态调节剂,以免因口腔菌群失调而致口干、口臭、口腔念珠菌感染,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