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某集团董事长因检查出心肌缺血被要求住院,签字拒绝后仅5天,当事人即发生猝死。
事件一发生,便引起公众热议。应该如何理性看待此事件?此事件对群众的身体健康有哪些警示意义?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寇惠娟。
“对于患者来说,医生说的话是值得相信的。患者要相信医生,相信科学,不要认为医生的建议是在吓唬人,更不要以生命为代价为自己的任性买单。”寇惠娟介绍,首先,广大群众普遍缺乏对自身健康的基本认知和管理意识,即使像当事人这种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也不能幸免。所以,想要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健康科普仍然任重而道远。其次,当今中国医患之间的关系是微妙的。一方面,广大患者需要寻求专业医生的咨询与救治,渴望医生解除他们的病痛;另一方面,就现状而言,患者在寻求医疗服务的同时,在不同程度上会对医生的诊疗工作带有不信任感。当然,这种质疑是合理存在的。不过,和谐的医患关系需要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只有相互信任、达成共识,才能共克难关、解除病痛。
通过本次事件,我们不难发现,当事人罹患的疾病就是心血管疾病中发病率、致死率非常高的一种类型——冠心病。目前,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生率逐年增高,冠心病患者就有几千万,其中恶性心律失常诱发的心源性猝死发生率也在逐年攀升。
寇惠娟解释,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发生主要机制是冠状动脉血管狭窄、闭塞或痉挛造成供血区域心肌细胞缺血坏死,从而引起患者出现以“发作性胸痛”为典型表现的一种常见心血管疾病。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最严重的一种类型,是造成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
这么严重的心脏疾病难道就不能提前发现、及早治疗吗?寇惠娟介绍,当然可以。冠心病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发展是有明确的危险因素和诱发因素的。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不可改变因素和可防可控危险因素两方面。不可改变危险因素指年龄、性别(男性>55岁,女性>65岁)和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一级亲属发病年龄<50岁);可防可控危险因素指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肥胖、吸烟、酗酒、缺乏运动、情绪激动紧张等。这些可防可控的危险因素应该是大家日常关注的重点。
冠心病的发病从本质上来讲是由心脏“供”“需”不平衡而导致的。尤其是在某些诱因作用下,加重了心脏这种不平衡的状态,从而诱发患者出现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那有哪些诱发因素呢?譬如过度劳累、剧烈运动、寒冷、饱餐、情绪激动紧张等。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也请大家尽量避免上述能够诱发心血管疾病发生的不良生活行为,比如中老年人尽量不要晨练,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季,这样易导致血管痉挛、心脏恶性事件的发生。
如何在早期发现确诊冠心病呢?寇惠娟分析,首先,依赖于症状。典型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会出现“发作性胸痛”,即在上述诱发因素下,患者心前区呈现发作性闷痛,持续约数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得到缓解。但临床也遇到过不典型症状的冠心病患者,如腹痛、咽喉痛等,也需要格外警惕。其次,辅助检查的方法和手段可以帮助我们确诊冠心病。心电图是目前临床常用的冠心病筛查手段,但最终的确诊还需依据冠脉造影或冠脉成像的检查方法。
寇惠娟还特别介绍了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因为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最严重的一种类型,发作时疼痛的性质和程度较心绞痛明显加重,往往还伴随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甚至心源性猝死。她说,该类患者往往情况危重,需要紧急接受救治。秉持着“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的治疗理念,急诊开通血管、有效血运重建、尽快恢复冠脉供血才是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