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组工园地 / 党建书架 / 正文

在信仰中追寻 在使命中相遇

—怀念刘光典烈士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9-08-28 08:01 作者:司晨

3389074_luhui_1566904007558_b.jpg

《寻找父亲:刘光典烈士的红色足迹》 刘玉平 著 人民出版社

  【读书者说】  

  北京西山,无名英雄纪念广场。这座广场,是为纪念因祖国完全统一事业在台湾牺牲的我党隐蔽战线指战员而修建的。瞻仰的人们拾级而上,迎面是以黑白两色曲线隐喻海峡两岸的巨幅景观墙,上面篆刻着毛泽东同志的题诗:“惊涛拍孤岛,碧波映天晓。虎穴藏忠魂,曙光迎来早。”

  常有一位银发老人,驻足于此,迎风而立,饱含深情地为人们讲述那段激荡人心的往事。这位老人名叫刘玉平,他的父亲刘光典烈士就是“虎穴忠魂”中的一员。刘光典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被派往台湾,战斗并牺牲在那里。为了传颂父辈英烈的故事,刘玉平和亲人们历时30余年,多方找寻,筚路蓝缕,收集大量资料,又在此基础上历时十年,写作完成《寻找父亲:刘光典烈士的红色足迹》一书,并在今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文笔质朴,情感深沉,史料翔实,条分缕析,不仅讲述了父辈不畏牺牲的革命历程,也讲述了后人追寻往事的困苦艰辛,更讲述了父与子在追寻初心、使命和信仰的道路上最终“相遇”的故事,是一部感人的佳作。

  碧海渡初心,虎穴藏忠魂。刘光典是我党一位出色的地下工作者,对外身份则是辅仁大学高才生和家境殷实的药商。在辽沈战役期间,他为东北的解放做了卓有成效的情报工作。新中国成立前后,他两次奉命前往台湾执行任务。第一次是1948年10月,他从香港出发赴台,并在当年11月安全带回重要的情报资料。1950年1月,他第二次冒着生命危险到台湾,但此时岛上斗争形势已极度不利,由于叛徒出卖,我党在台地下组织遭受几乎毁灭性的破坏,全岛陷入血雨腥风的白色恐怖中。身处险境,刘光典机智沉着,与台湾籍战友避入台南原始山林之中,掘地为穴,过着类似原始人的生活,却依然坚持斗争,从事革命宣传,直至被捕牺牲。

  两岸拨迷雾,万里寻踪迹。与正面战场波澜壮阔、激情燃烧的斗争方式相比,刘光典及其战友们的战斗则是隐秘和静默的,潜伏、克制、隐忍,耐心地等待制胜一击。在极其特殊的环境下,他们顽强斗争的光荣事迹史料难载,往往无从知晓;他们甘洒热血的红色足迹隐入历史,后人难以寻觅;他们大爱大勇的崇高情感深藏心底,又被深埋大地。如广场的主碑文所刻:“风萧水寒,旌霜履血,或成或败,或囚或殁,人不之知,乃至殒后无名。”正因如此,作者从小就怀着对父亲的挚爱和难解的困惑,踏上“寻找父亲”的漫漫之路,从懵懂少年到天命之年,从大陆这边到海峡那边,多少次山穷水尽时,又遇柳暗花明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特别是在多方的关怀帮助下,父亲的身影渐次清晰,终于抹去了岁月尘封,走出了历史迷雾。一个为祖国完全统一事业而牺牲的烈士的光辉形象,重新屹立在世人面前。

  信仰岂无声,使命永相承。虽然要跨越星辰大海,哪怕需面对生死阻隔,作者依然以非凡的毅力完成了对父亲的“世纪寻找”,支撑他寻找的动力不仅源自父子亲情,更源自他对作为共产党员的父亲的绝对信任,源自父子二人对祖国完全统一事业的共同信念。作者始终坚信,父亲绝不会辜负党交予的使命重托,无论身处任何险境,父亲都会捍卫共产党员的荣誉与尊严,哪怕献出生命,他也会践行自己的信仰!在寻找的过程中,作者也不断从父亲的故事里,也是一个共产党员的故事里,得到精神洗礼,收获了更伟大的情感,更伟大的父爱。作为肉身存在的父亲早已远去,而在不朽的精神世界,作者和父亲越走越近。离别半个多世纪的父与子,终于相遇在共同的信仰中,相遇在共同的使命中!

  清晨,北京西山,无名英雄纪念广场主平台,几尊雕像伫立,目视东方。那是刘光典的战友们——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还有铭刻在墙上的近千个烈士之英名,他们在这里静静地相遇……北京的第一缕曙光,温柔地挥洒在他们的身上。

  岂曰无声?河山即名!

  (作者:司晨)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